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得到确切回答后,他激动的有些发抖。

整个宁陵县除了他那“勒马镇三害之首”的侄儿考取了应天府解元,其余人在宁陵县可没有这个成就啊!

“好好好。”

吴知县连连点头,当即指着高捕快道:

“从今日起,你便是本县的捕头,待到今日事毕,明日便上岗。”

高捕快登时一愣,他就是说一说有关宋煊的事,就被升为捕头。

这可是自己谋求了十几年都没有得到的位置。

谁承想人脉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

高捕头大喜,连忙道谢。

吴知县摆摆手。

他可以预见宋煊今后的成就,定然在自己之上。

如今自己快要四十岁还是个知县,再过多少年都不一定能穿上紫袍。

但是宋煊不一样啊!

有了王曾的先例,甚至宋庠那也是被破格提拔留在京师为官。

当京官。

许多大宋官员做梦都想啊!

只有在京师为官,才能有机会奔着宰相的位置去。

要不然一辈子都升不到五品官。

吴知县以前不知道,但现在要详细打探宋煊的家世,如此才能更好的与他接触。

不仅是高捕头抓住了机会,连带着宋煊的堂伯父也连忙壮着胆子过来询问知县,是否是勒马镇的宋家?

再得到肯定答复后,宋煊的伯父当即自报家门。

他爹与宋煊他爷是兄弟,如此亲近的关系,可比高捕头要近多了。

吴知县当即也给宋煊他伯父升了职。

反正县衙内,他一般都不管这些。

可是作为知县,对于县衙内所有人都有权升职和开革出去。

如今他与宋煊是同一阶级的“官”了。

那自然是要好好表示表示的。

在吴知县的带领下,报喜的信使一同奔着宋煊的老家而去。

这件事虽然宋煊写信回来了,但是宋老爷子没有往外说,遇到信差的大伯心里犯嘀咕,更是没往外露。

谁承想这小子真的能考中状元呐?

毕竟他这个当大伯父的,可是有点不当人的。

可是今日知县老爷都亲自登门了,连带着报喜的信使也是公布了宋煊的成绩,连中三元。

一下子就让宋家以及左邻右舍全都沸腾起来了。

这可真是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来。

鲤鱼跃龙门,一下子就成了官!

尽管宋家以前也出过进士,只是宋煊二伯父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太多的政治遗产。

现在宋煊年纪轻轻就给宋家续上了荣耀。

宋老爷子今日的腰杆子挺的特别直。

知县亲自登门拜访,整个县有几家会有如此待遇?

尤其是从知县嘴里吐出来的全都是好话以及一些吹捧之类的话。

如何能不让人高兴?

只是宋煊的亲爹,依旧没有在家,而是在赌坊里打发时间。

倒是没有好事者去通知他。

因为邻居都知道宋煊自幼就看不上他爹,八岁都独立自主讨生活,这是当爹的能干出来的事?

不仅仅是宋煊的家乡,连带着他自己的居住地。

因为距离应天书院近,那些省试落榜来游学的学子们,已经宣扬开了宋煊中了会元,又霸榜之类的消息。

只是如今院长被天子召入京城,许多杂事都是张师德在管理。

而张师德身体又不好,只能慢慢处理,对于这些事情都不做回答。

甚至他也早就知道宋煊夺得状元的消息。

在官府没有宣布之前,书院是绝对不会率先宣布的。

但是有不少学子每天都去十二书铺打卡,询问是否有消息传回来。

作为主事的肖志鸿强忍着得意的嘴脸,说自家少爷还没有写信,不清楚事情的发生。

可就在今日,宋城内规模最大的“灵台寺”突然打出招牌。

就是天圣五年一甲前五名,以及在应天书院诸多读书的学子,他们经常来寺庙里吃斋饭读书。

为了庆祝宋煊连中三元,范详连中尾,以及诸多应天书院进士。

灵台寺直接大庆三天,每日都准备丰盛的斋饭,为香客们提供吃食。

正在寺庙吃斋饭的柳三变,有些发蒙。

他在应天书院游学一段时间,返回老家,如今心有不甘又返回来。

未曾想直接就听到了如此爆炸性的消息。

柳三变知道宋煊是有实力的,可他在诗词一道上碾压自己,科举考试都改革了。

他策论写的也极好吗?

“这位施主,若是不够,还能再盛。”

听着迎客僧的提醒,柳三变茫然的抬头:“消息为真?”

“自是不敢拿宋状元的名声欺骗施主,况且出家人不打诳语。”

柳三变悠悠的叹了口气:

“想我今年四十有三,在科举场上打拼数年,如今连省试都无法通过,我与十二郎也是相知相交,他年纪轻轻就能连中三元,当真是令人唏嘘啊!”

“若是施主能够静下心来在应天书院学习,时不时的也效仿他们来我灵台寺修身养性,说不准也能考上呢。”

听着迎客僧的话,柳三变其实内心也不抱希望了,他甚至都想要走那种几次考不上就能被特批当官当路子。

虽然前途没有,但总比要饿死了强。

灵台寺的消息一出,直接让宋城百姓轰动起来。

许多人都来灵台寺询问。

毕竟这种事怎么都该是应天书院宣布。

但是官府的喜报直接本着宋煊老家去了,并没有来得及送书院一份。

尤其是宋煊的老家距离开封府更近。

接替晏殊为应天府知府的是李迪,他与丁度争夺翰林学士失败,再加上丁度是吕夷简一派的人。

王曾只能让李迪在应天府养望,做出一番政绩来。

可以说应天府要治安有治安,要教化有教化,要兴修水利有兴修水利,要商业有商业。

只要李迪不胡乱搞,晏殊把路都铺好路,王曾相信李迪也能做出一番政绩来。

若是连摘果子都不会,那王曾认为李迪不适合在朝堂中枢厮混为官,因为他不合格。

李迪听着外面传来的鼓噪声,当即询问发生什么事了。

再得知是宋煊连中三元,范详连中三尾,以及一甲前五名全都出自应天书院的事情后,李迪也是有些发蒙。

因为他知道宋煊早就提前锁定了状元。

但是范详,以及韩琦、张方平等人的消息,他并不知道。

“奇哉怪哉。”

李迪当真是没想到会有这种结果。

这说明晏殊以及范仲淹二人做的很好,天大的政绩都砸在他们脸上了。

如今自己接替晏殊的位置,就算做的再怎么出彩,三年后,估摸也没有这种局面吧?

若是从应天书院再次考出一个状元,李迪就觉得自己政绩算是不错的了。

他自己个就是二十多年前的状元,知道状元有多难考的!

宋城知县宋祁与他哥哥宋庠通信,得知了这一消息,以及他哥的新官职。

但是今日在县衙听到这则消息,同样感到不可置信。

宋煊他们这届的应天书院学子,如何这般强悍呐?

本以为他们兄弟俩作为应天书院的排面,足可以让书院更上一层楼。

但是宋煊的出现,直接把应天书院推上了天下第一书院的宝座,这件事宋祁是可以确信的。

“宋知县,你觉得这事可信度高吗?”

听着李迪的询问,宋祁点点头:

“寺庙的消息来源兴许比咱们都要快,不可能是假消息。”

寺庙的产业可是挺多的,赚钱的很。

而且天下第一寺大相国寺更是名声在外,诸多寺庙都会派僧人去那里进修。

灵台寺有人在东京城,并且把确切消息传回来是挺正常的。

“这下子压力大了。”

李迪负手而立,悠悠的叹了口气:

“我们两个更是不能让教化这个政绩掉下来。”

他们二人都需要政绩去升官。

没有人愿意总是在外为官,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东京城。

尽管东京城的物价极高,但是总比在外漂泊没有“进步空间”强上许多倍。

宋祁倒是无所谓,他才刚调来不久,而且主抓教化也是李迪这个知府的事。

他作为附郭县知县,当真是不好发挥啊。

不仅是宋煊有如此待遇,其余进士离得近的也是如此,离的远的,尚且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家里依旧是过着贫苦生活。

范详父母在接到消息的时候,更是不敢相信,他们离家三年的儿子考中了进士。

还成了什么三尾相公。

甚至连本地知县都亲自来了,瞧着他们家破败的房子,直接大手一挥,明令县衙的人给负责修缮一番。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