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每一次爭论,参与中军议事之人都爭得恨不得打出对方脑子来,可刘禪与丞相一旦拍板,那么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而这样的爭论在下一次军议还会继续。

刘禪已经借著魏延与杨仪军中之爭立了规矩,军议是就事论事,不得掺杂个人私怨。

至少不能明目张胆掺杂个人私怨,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一点,魏延与杨仪在打长安的时候就执行得不错,再没明爭。

按刘禪前卫的说法,这叫作集体决策,保留意见,坚定执行,也叫作民主集中制。

之所以有『集中』二字,便是因为军事行动的最后拍板权只在领军的大督及朝廷指定的一名大將、一名参军之间。

当然了,这是大兵团作战。

別部小军团作战的时候呢?

当负责具体统兵作战的宿將,与负责参谋及沟通军团上下的参军之间发生分歧爭议,听谁的?

就像街亭之战的时候,王平等將校再三向参军马謖建言,说万万不能弃城上山,这时候该听谁的?

原来是听参军的。

毕竟参军之职之所以设下,便是为了防止军阀出现,让代表了朝廷与相府意志的参军来领导军队。

这是制度化问题,必须让国家军队依靠制度运转,而不是依靠某个名將、悍將运转。

而一旦把决策权交回到將军手上,那就回到原来的老路子上了,是制度的退化。

但在马謖街亭之败后,让参军来决策还是让將军来决策,赫然在军中產生了极大的爭议与分歧。

国家儒臣自然坚持让参军决策。

而军队自然力爭將军决策,不能让未必知兵的参军来指挥將军们执行具体的作战任务,再重蹈一次马謖街亭覆辙。

而如此爭议分歧,在刘禪与丞相充分地交流过后,在岁首建元改年时终止了。

天子与相府联合颁布正式詔令。

將原本的『参军有停止將令执行之权』,

改为『在有爭执的情况下,迫在眉睫的战役决策由將军决定,战略及人心思想问题由参军决定,且作下决定后要立即向上匯报说明,也要召开军议让军司马以上尽皆知悉』。

按刘禪的说法,这是充分尊重军事规律,充分赋予军事將领临机决断之权,也是参军、宿將集体领导下的军政分工负责制。

所以说,像刘禪这样的不知兵之人在前线领军作战,做好战略及政工工作就行,將军们在战场上把仗打贏了,功劳、威望自己就来了。

自从去年步騭、诸葛瑾在西城败军被擒以来,民间甚至什么大汉天子武功盖世都出来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