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95章 军政分工,国家乏財

夷陵城破已过八日。

夷陵城外码头,一支粮船队伍自大江上游而来,次第停泊。

早已至此等候的役夫、辅卒將船上一袋袋粮食搬下。

旗舰大船上,一眾官吏登陆。

这些吏员下船后並未直接离去,而是恭恭敬敬候在码头,不多时,一名素衣儒服,身材中等,三十七八岁上下的壮年男子在一眾官吏的簇拥下踏上码头。

这壮年男子,自然便是前些时日在巫县、秭归重整秩序的相府行军长史费禕了。

不过,在长安相府你叫我长史我不挑你的理儿,出了长安相府,你叫我什么?

那是『关中军副总司令』兼『关中军后勤大都督』!

再兼上克復关中后领侍中之职,妥妥就是两汉文人一生追求的顶峰『出將入相』了。

虽然费禕统筹后方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如蒋琬,甚至不如丞相第一任行军长史杨仪,但为人和善有礼,人缘十分不错。

加上他粗兼文武,非是不知兵之人,於是便成了行军儒臣与武將间的黏合剂。

如果不是费禕调和,上任相府行军长史杨仪跟斜眼看人的魏延能打出狗脑子来。

大汉现在的制度还很古老,臣子间的文武分流不甚清晰,那些行伍出身不没有文化的武將也就罢了,绝大多数儒臣都追求一个出將入相,但自相府全权统摄军国政事以后,大汉便有了以文驭武的苗头。

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

至少比唐时掌军、政、財权於一身的节度使,以及魏博牙兵选举制先进得多。

毕竟別人不知道,刘禪还能不知道吗?这是枪领导国,还是国领导枪的问题,那位带头推翻了封建帝制的国父就在这一点上吃了大亏,令得多少白匪成了军阀?

丞相本是儒臣,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在为將,而在为帅,在治兵,也清楚像费禕这样的参军,能力在统筹全局,不在指挥兵將衝锋陷阵。

於是在丞相设参军之职以后,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领参军之职者及负责具体统兵事务的將军,都要聚在一起集体进行討论。

或者说爭论。

北伐走褒斜道还是西汉水?

子午谷分兵还是主力尽聚陇右?

司马懿退守长安后,是继续往夺长安,还是在五丈原、陈仓断陇,先尽夺陇右?

还有夺下长安后,是尝试举胜势强拔潼关,还是分兵去拿嶢关,进兵商洛,再与曹魏对峙潼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