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临晋农庄
陈祗去岁赴任临晋令时,正值五月末。
这位年未及而立的侍郎,外放为临晋令,在天子近臣中引发了不小议论,但于这地处大河、洛水交汇处的边城而言,不过是城头曹魏旗帜换为刘汉旗帜而已。
上任之时,这位年轻的天子近臣只带几名佐吏、两车竹简,在二十名虎骑护卫下踏进临晋城。
县内功曹、贼曹、户曹等本地豪强组成的一众大吏,与本县三老、啬夫等佐吏在城门洞下相迎。
众人见这位新县令如此年轻,面皮白净,身形颀长,虽一路风尘,却终究难掩那股与边城格格不入的清贵气,面上虽堆着恭敬,眼底或多或少藏着几分轻慢与审视。
临晋地处偏鄙,民风彪悍,尤为难驯,自黄巾之乱以来,便有流民四窜,据山啸林。
由于西北羌乱之故,灵帝朝对待马政还算重视,冯翊下面又有个专门养马的沙苑,最是适合养马。
于是冯翊郡北的梁山,至今仍流窜着数千沙苑养马出身的山贼,匪患为关中之最。
前些年曹魏某冯翊郡守往临晋赴任,竟在沙苑被百来号马贼割去了脑袋,夺走了财帛,震动朝野,曹丕出兵剿匪,却连匪毛都没见着,最后以失败告终。
于是匪患依旧,百姓惨遭荼毒。
陈祗到任晓得内情后,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决这伙盘踞在冯翊北面黄土原与梁山之间的山贼。
但即便已经晓得大汉击败曹魏,尽复关中,还都长安,这伙山贼仍旧不为所动。
毕竟他们在刘宏在位时期便已经啸聚山林,为祸一方,哪里管你是曹魏还是刘汉?
甚至,这群山贼还与大河对岸的魏河东太守杜恕眉来眼去,大有据守蒲坂的冯翊都尉魏昌一率蒲坂戍卒往北剿匪,便要与魏军一北一东夹击临晋之势。
于是乎,这伙山贼却是抚也抚不得,剿也剿不得。
好在有魏昌三千戍卒在,这伙山贼倒也不敢轻易作乱,陈祗便也将此事搁置下来,专心民治。
两汉数百年的官场规矩,县令、县丞、县尉这三名朝廷命官乃是由朝廷派遣。
其余诸县吏、县卒,全都由本地豪强把持。
这是人手不足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便是大汉克复关中,也完全没有办法坏了规矩。
毕竟大汉也没想到竟然能一举克复关中,后备官吏严重不足。
而即使后备官吏足够,你不让本地有势力的豪强参与吏治,便基本无法在本地立足的。
本地的情况本地人最了解,收税总要有人去,民间的治理也要依靠本地豪强,宗族内部自治一直到清朝覆灭都是如此,想在这时候插手,未免异想天开。
毕竟得人心不是一面刘汉旗帜、几句空口白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是要实实在在把利益许出去的。
一拍脑袋便想让某个郡县所有吏员的位置全部由外乡人把持,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谓皇权不下乡,便是如此了,非是皇权不想下乡,而是根本没法下乡。
如此一来,没了趁手的吏员,就更使得陈祗这个一直在内朝为官的年轻县令举步维艰。
陈祗的居所,安排在县衙后的一处独立小院,虽不算宽敞,但也收拾得干净。
安顿下来后,他并未急着升堂问事,而是先用脚步亲自丈量了一番县内各乡里,彼时还遇到了离京东巡的天子,将建立农庄之事交到了他与郭攸之的手上。
归来之后,他一边与郭攸之商谈设置农庄之事,一边让县中佐吏将灵帝以来的所有卷宗、图志,尤其关于梁山一带的地理民情、贼匪记载尽数调来。
接下来的日子,陈祗除了处理农庄事务以外,多数时间都埋首于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之中。
偶尔出门,也只带名眉清目秀、名为陈安的书童,骑马出城,在临晋周遭的乡野间转悠。
他不去拜访临晋本地豪强大家,反而常与田间老农、山边樵夫、河边渔人攀谈交往。
有时甚至就在农家讨一碗薄粥,就着咸菜疙瘩吃得坦然。
如此做派,让一直冷眼旁观的韦渐等县吏愈发疑惑,只觉这蜀中来的娃娃官,要幺是真不晓事,要幺就是故弄玄虚。
这韦渐乃是临晋第一豪强韦氏的家主,族中子弟遍布县衙各曹,掌控着临晋的实际权力。
他与其他几家豪强私下相聚,认定陈祗这细皮嫩肉的模样,在民风彪悍、匪患不绝的边地吃不了苦头,迟早要自己卷铺盖走人,回到那大汉天子身边当个佞幸。
因此,倒也懒得对这娃娃县令使什幺下马威,只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冷漠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