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为往圣继绝学者为生民立命
大河左近。
草地数人。
为首者身长八尺有余,乃是此间身形最高之人,体貌颀长匀称,头戴三梁进贤冠,身披宽衣大袍,虽面有忧色,精神却颇为矍铄,此刻挽衣蹲身,从地里刨起一大把泥土,抓在掌心细细掰开。
在他身侧,左冯翊郭攸之,临晋令陈祗,相府仓曹掾领奉义将军姜维肃容侍立。
其兄诸葛瑾则稍远些站着,与一众汉家臣子并不融入,他的身形比刚被俘虏时更瘦许多,一张五官与丞相七分神似、轮廓却与谯周八分雷同的长脸有些憔悴,目光则有些复杂地望着蹲身掰土的仲弟。
「攸之,奉宗,伯约…你们且来看。」丞相终于站直身子,将身侧几人唤了过来。
姜维并不通晓农事,起初并未看出什幺异样,直至丞相从土里揪出一枚细长若穗的黄色之物。
「这是…蝗子?」姜维眯眼,伸手上前将那蝗子接了过来。
「嗯,蝗子。」丞相颔首。
站在陈祗身旁的农庄耆老刘老汉颤巍巍指着前方不远的盐硷荒地,仰视着已与他熟识的小陈县令道:
「小陈县令,俺先前便是在那里发现的。」
陈祗便引众人顺着老农的指引往大河方向行去。
行不半里,只见这片远离村落与农田的荒地上,竟已密密麻麻布满了刚孵化不久的蝗虫幼虫,在杂草间蹦来跳去。
丞相弯下腰身,捉住一片草叶,只见草上攀着数只幼蝗,幼蝗通体翠绿,仅有指甲长短,尚不能飞,似是被他惊了,一只只扑腾跳走,在地面与杂草间笨拙跳跃。
松开那片草叶,再度站直身子,丞相举目四望,只见幼蝗过处,杂草大多被啃噬得残缺不全。
姜维若有所思:「丞相,这些幼蝗似都在往西北移动。」
丞相颔首,目光随着蝗虫啃食过的荒地望向更西北处:
「不错,蝗蝝(yuán)聚集,同向而行,此乃蝗灾将起之兆也。」
姜维、郭攸之为之一异。
这些知识,他们从来不曾接触。
便是不久前刚从民间耆老这里得知如此经验的陈祗,一时间也是有些诧异。
但转念便又释然。
天下为官之人,甚至古往今来为国家宰衡者,又几位能比这位丞相更懂水利、更懂农桑呢?
却见丞相面有忧色道:
「临晋之县,北接黄土台原,南邻沙苑,向东则是大河冲刷而成的盐硷滩涂,向来是干旱易发之地。
「去岁关东大旱,于临晋亦有些许影响,迫使散居各处之蝗集于少数草地产卵。
「而今春关中雨水异常充沛,先旱后雨,蝗患易生。」
丞相顿了顿,先后看了眼郭攸之与陈祗:
「攸之,奉宗,可知左冯翊今春降雨,较往年多出几成?」
郭攸之忙躬身作答:
「回丞相,据耆老所言,今春较之往年降雨多六成有余,且降雨恰在麦苗返青时节。」
「正是如此。」丞相颔首。
「去岁干旱,令蝗虫集中产卵,今年春雨,又使得各地荒草疯长,为蝗蝝提供了充足草食。」
丞相言及此处,复又伸手指向身前这片蝗蝝遍生的芜地:
「这些蝗蝝不断孵化,又逢此间草食充足,便循其本能不断聚集,倘不能察觉,又或察之不理,待它们蜕皮数次,长出双翅,便是遮天蔽日挡无可挡之势了。」
陈祗闻得此言,不由心悸不安。
他治理临晋半年,剿匪安民,设立农庄,好不容易才让这片贫瘠之地恢复些许生机,不负陛下所托,难道竟要毁于蝗祸?
「依丞相之见,如今蝗祸到了何种地步?可能挽救?」
丞相沉默片刻,再次弯腰仔细观察那些蝗蝝的状态,起身后又环顾了这片被蝗蝝啃食的荒草地,最后才沉声答曰:
「蝗蝝已聚集成团,且正蜕皮,已到了防治蝗祸的最后关头,务必于四月中旬、麦禾灌浆前尽可能多地将蝗蝝扑杀,否则恐怕半个关中俱要被蝗灾波及。」
姜维闻此,神色陡然一凛。
经与天子东巡一月,经由丞相手把手教导半年,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急功近利,只知于战场打杀、建功立业的凉州上士了。
大汉终究不似曹魏,有七州之地可以随便折腾。
尤其关中,就指着今年夏收麦、秋收豆后自给自足,不用再从蜀中、汉中运粮食过来。
丞相刚刚虽然估计可能半个关中会被蝗灾波及,但须知道,郑国渠与长安漕渠灌溉的数万顷良田,便是这所谓的半个关中。
这是关中精华之地。
一旦今年夏收出现问题,没有三年时间,不论是朝廷还是关中百姓都绝对缓不过来。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