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昭烈称帝后,又开始东征,没有时间精力搞太学。

至昭烈中道崩殂,丞相摄一国军政事,又忙着恢复大汉民生国力,筹措南征北伐事。

直至关中大定,还都西京,不论是为了重塑天下文脉正统,还是强化大汉政权法理,抑或为大汉培养急缺的后备官吏,恢复太学都成了势之所趋,当务之急。

太学初立。

汉中、蜀中、关中,任何有志匡扶汉室的年轻人,都可以来长安申请加入长安太学。

大概是大汉北伐大胜,还都西京之故,消息露布天下后,报名者竟达五千余人。

其中来自陇右、关中的报名者三千有余,蜀中虽然道路过远,报名之人亦有两千出头。

由于朝廷定下的太学报名没有设置很高的门槛,所以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心态进京,不学无术、滥竽充数者有之,最后通过初筛考核的士子有三千余人。

旧有的举茂才、孝廉之制,其弊端早已人尽皆知。

民间有歌曰: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举秀才、孝廉,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善政,但发展到现在,已全被地方豪族把持,成为了各方利益交换的工具,完全不能确保官员才德与朝廷意志相统一。

大汉如今虽也举茂才、孝廉,但已经不再是人才选举,而更多是一种荣誉,许多已在为官为吏时有了政绩且德行操守皆美的官吏,才会被赐以孝廉的名头。

茂才、孝廉既已无法满足大汉这个正在强势崛起的政权对人才的强烈需求,那幺建立一套更高效、公平且贴近实务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便成了大势所趋。

事实上,灵帝有过尝试,建立了所谓『鸿都门学』。

然而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被引入门学之人,竟直接便能染指相当于宰辅的侍中之职,最终在门阀的刻意引导下,激起了天下儒生的愤怒与剧烈反抗,进而失败。

灵帝痛定思痛,转向捣鼓『熹平石经』。此举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及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天下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曹丕建立『五经课试法』,同样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为代汉称帝,他都已向那群劝进称帝的世家大族妥协了所谓『九品中正制』,再不甘又能如何?只能勉强挣扎一下罢了。

他不是不知道所谓两年通一经,考一试,需苦读十年的太学生来说根本看不到出路,但这已经是曹魏三公大臣点头的结果。

所以说,想打破旧有秩序,最大的掣肘便是旧有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体。

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群体不言自明。

而天下大乱,旧有秩序同样走向混乱,正是重建新秩序的千载难逢之机,错过了便没有了。

光武建立的后汉,便因他是由豪强公选出来的『天下共主』,没能解决前汉所积两百年之弊,导致统一后不得不强化『君权神授』的概念以维持统治。

曹魏禅代,得到了大汉天命与九州之地,却也全盘接受了前后两汉所积四百年之弊。

兼并了大量土地、人口的豪族,在后汉演化为学阀世家,学阀世家又在曹魏演化为门阀。

世家门阀很强大,曹魏在世家门阀的拥护下,也很强大,这对于季汉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