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长安三舍
就在临晋,乃至左冯翊各县令、长及各庄典农官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扫蝗运动中时,长安太学开始了第一次升舍考核。
自董卓乱政,洛阳一炬后,太学沦为荒墟,之后三十年战火频仍,兵祸不断,名噪天下的《熹平石经》也被乱兵乱民砸毁,太学停课前后三十余年。
至魏代汉篡立,曹丕重建太学。
如此举措,非止是恢复儒教,重塑文脉正统,更在于接续两汉太学脉络,为曹魏覆上一层『继汉统、承天命』的政治色彩,强化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只是草创之际,曹魏太学规模乃至正规程度自然远逊前后两汉,校舍简陋,没有标准讲堂,只保证授课博士有屋可住,太学生顾不上,只能自己出资买房租房。
至于教材,便令工匠把受兵祸破坏的《熹平石经》重新集中起来,粘粘补补,勉强补好几通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任太学生参看。
授课的博士人选亦因大儒难觅,不得不放宽标准,取消原本『年满五十为博士』的限制,才勉强凑出了十九位博士。
此外,曹丕还为太学创立了『五经课试法』。
初入太学者,为门人,相当于太学预科生。
预科生两年后须通晓一经,并通过考试,才能晋升为正式弟子。
太学弟子后续的晋升,均与通经数量、课试成绩挂钩。
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
通三经者,可擢太子舍人。
通四经者,可晋升为郎中。
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
多数情况下,若课试不通,允许留级跟随下一届学生再次课试,若通过仍可晋升。
这套制度,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定期考核,及通经数量来检验太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课试成绩与官职除授直接挂钩。
曹丕意图通过所谓『五经课试』将儒学与官僚选拔体系结合,以此抗衡先前受禅称帝前向颍川士人妥协的『九品中正制』。
只是其核心仍固于经典记诵,而论记诵经典,十几二十岁才第一次接触正统五经的太学生,如何比得上那些启蒙便在背诵经典的世族子弟?
这也就意味着『五经课试法』选拔出来的人才,仍旧以二流学阀大族为主。
加上彼时九品中正制已然确立,官位迅速被门阀大族垄断,一个寒门子弟,进入太学成为门人后,需经历至少十年寒窗苦读与激烈竞争,最终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随才叙用。
而一个高门士族的子弟,凭藉家族名望和血缘关系,无需经历漫长的考核,即可通过『乡品』获得高起点官职,升迁速度远超太学生。
在这种巨大的机会成本对比下,真正有才华抱负的寒门子弟,要幺选择依附于高门,要幺另寻他路,太学并非最优之选。
而真正的高门子弟,如颍川钟、荀、陈、韩,更不屑于走这条艰苦且前途未卜的独木桥。
人生几个十年?
他们十年养望,早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了。
至于大汉,先前在蜀中一直没有设立太学。
昭烈入蜀为益州牧,只能设儒林校尉,主益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