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反对,诸葛亮要求统兵之权时为何不反对?诸葛亮在防守西陵、将吴兵在前线消耗时为何不反对?六万民夫带走的时候为何不反对?
底线就是这么反复摩擦推让,而后消失不见的。
就算孟宗、潘翥等人劝孙登起兵反抗,孙登也没有这等心气了。更别说以孟宗、潘翥的忠诚,又如何会对主上说出这种言语?
汉末以来,烟消云散的势力不知凡几。
董卓、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吕布、马超、刘表、刘璋等辈殷鉴在前,孙氏的结局只不过是晚来了三十年罢了,并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
如同大江东流,日升月落,自然而然。
翌日,魏太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吴国皇帝孙登开西陵城门迎蜀军入城。
汉帝刘禅命丞相诸葛亮于西陵城南筑坛设祭,刘禅、孙登两位皇帝共同登坛祭天、重约盟好,共同签署将牂牁、兴古二郡更换建宁、西陵二郡的文书。刘禅此举乃是为了安抚两万余吴兵和已入益州的数万民夫之心,当然也是给内部朝野及眼前的孙登一个交代。
同时,于祭天之时,刘禅、孙登二人还约为兄弟。生于建安十二年的刘禅年长两岁为兄,生于建安十四年的孙登为弟。汉、吴两国也自此约为兄弟之国。
祭天之后,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孙登给尚在秭归城的诸葛瑾写信告知汉、吴更换领土,再度缔约之事,并明令诸葛瑾要理解汉、吴更换领土之大局。
而后几日,在诸葛亮的又一次劝说之下,孙登留下了一万军士协助征东将军魏延防守西陵,而后率余部西归。
十一月二十四日,诸葛瑾在秭归谒见孙登。在亲眼确认孙登人身安全无虞,见到了孙登卸下危亡压力的轻松之态,确定孙登是自愿签署和将西陵交出之后。诸葛瑾以陛下无虞、不需自己再度辅佐、孙氏香火可存为由,表示自己年老体衰且心灰意冷,主动向孙登辞去身上的吴国大将军、太尉之职,去了吴国齐王之爵位,回归白身。
孙登百般阻拦后无果,与诸葛瑾抱头而泣,而后分开。诸葛瑾以亲属之名随在蜀军诸葛亮行营之中,一同与诸葛亮回返成都。
十二月二十日,在护军将军费祎与庲降都督马忠的共同护送下,孙登率领一万残部抵达牂牁郡平夷县,而后费祎与马忠二人即将各自领兵返还。没错,蜀汉就这样将牂牁郡和兴古郡完完全全的交给了孙登和他的部属,没有半分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