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六月三日。

黄景劝谏曰:「臣闻《春秋》之义,立嫡以长。邕王居诸宗室之长,年逾而立,沉稳持重,百姓皆呼'贤王'。陛下若循祖宗成法,当以邕王为嗣,此乃顺天应人之举。」

官家震怒,一日不食。

六月初十。

黄景劝谏曰:「钦天监连报紫微垣异动,主星旁有明光正应邕王府方位。天意如此,陛下何疑?若逆天而行,恐伤国本。」

官家一日不食,问罪钦天监。

六月十五。

黄景劝谏曰:「邕王贤德,有天子之气,可为皇嗣,承继山河。陛下无子,若禅让皇位,可成尧舜之佳话。」

官家久久不言,问罪黄景。

黄景喊冤,直言不敢再上奏,又经谏官上奏说情,官家仁慈,并未治罪。

六月二十。

黄景称病。

.......

六月二十三。

御街,韩府。

韩章、王尧臣、张放平、江昭几人,一齐散布走动,游玩参观园子。

「翰林修撰的生活怎幺样?」张方平以一位老前辈的姿态,随意问道。

江昭沉吟着答道:「忙归忙,一天却也能省下一些时间用于学习,并非是初时了解的那样吓人。」

事实上,内阁一日的政令量并非那幺夸张,往往也就几份、十几份。

绝大多数政令,关键点也就几句话的事情而已。

一旦熟络了流程,套一套模版,也就两个时辰左右的工作量。

实际上,编撰政令真正耽误时间的是斟酌字句,官场的那些老油子,最擅长的就是解读政令,哪怕是一字之差,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过分解读的问题。

而一旦过度解读,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