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与民休息三十载,而暮年拓边。」
赵祯瞥了一眼记载起居注的起居舍人,缓缓道:「叹苍天无眼,让朕人寿穷尽。
否则,便是暮年,也得御驾亲征!如今,身子骨不佳,也唯有选取武德充沛的子孙,承朕之遗志。」
「策英,便是武德充沛之人。」
「卿等,辅之!」赵祯叮嘱道。
连续说了几句话,上气不接下气,赵祯不免长汗直淌,喘息起来。
「陛下放心,臣等定尽忠尽力,辅佐太孙殿下。」韩章连忙应下。
几位内阁大学士、英国公相继点头,面色恭谨。
事实上,朝堂上从来都不乏抵制北伐的官员。
究其缘由,也非常简单。
没有效益!
大军北伐,大量的耗费财力、物力,却没有半分效益,几乎是白白浪费钱财。
如此,几次往复,自是让人抵制北伐。
不过,自江昭拓边以来,反对的声音就弱了不少。
拓边,属于是真正的「扩大盘子」。
即便拓边者吃大头,其余的人也能吃不少汤汤水水。
拓取边疆,并非不可行!
该叮嘱的都已经叮嘱,赵祯点点头,挥手道:「都出去吧。」
托孤,也没什幺好托的。
皇太孙赵策英已经二十八岁,并非是不能自理的小孩。
所谓托孤,更多的是让几位重臣知晓储君的人选,从而扶持储君顺利登基,而非「刘备托孤诸葛亮」。
十余人相继起身,行礼退下。
就在赵策英要起身的那一刻,赵祯吩咐道:「策英留下。」
说着,他望向侍奉的曹皇后:「皇后也出去吧。」
如此,自是要单独与太孙叙话,叮嘱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