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江卿,朕要废皇后!王安石,这天底下轮不到你来变法!
晓光渐盛,时近午前。
「吱——」
贡院,大门推开。
以主考官江昭为首,十九位考官或紫或红,齐聚于此。
考官锁院,拟定考题,也即意味着春闱大试将要拉开帷幕。
「阁老,请。」
监门官抱拳一礼,肃然颔首,尽是敬重之意。
熙河开边、熙丰开边,着实是让相当一批人为之受益。
但凡敢打敢杀,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立下拓土之功。
其中,不乏出人头地,一鸣惊人者。
特别是有血性的勋贵次子、庶子,几乎都是借此逆天改命。
这位担任监门官的禁军小将,俨然也是受益者之一。
当然,作为宏观布局、统筹一切的主帅,江昭未必就记得这样一个人。
但这不重要,监门官记得就行!
江昭平和点头,一步迈入。
其后,以副主考官王安石为首,余下十八人相继迈步。
熙丰元年的科考,凡考官十九人。
以文渊阁大学士江昭为主考、银青光禄大夫王安石为副主考,一并统筹大试。
余下的考官,三司六部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
十余人,走了没几步。
王安石刻意唤道:「江阁老。」
嗯?
江昭皱眉,回望一眼。
一步开外,王安石面色郑重,一副有事商议的样子。
沉吟着,江昭望向余下的考官,挥手道:「近午时,内帘膳房应有膳食,一齐去进膳吧。」
春闱科考,考官分内帘、外帘。
内帘考官负责命题、阅卷,外帘考官负责监考、安保。
一样是考官,但两者职责不一样。
为免泄题,内帘、外帘都有专属的用膳区,卯时、午时、酉时三次供膳。
「诺。」
十余人相继行礼,渐行渐远。
「王大夫,有何见解?」江昭负手,徐徐问道。
一般来说,锁院命题,十七位考官是负责具体的命题枝节,主、副考官则是负责把控命题的大方向。
王安石为春闱副主考官,刻意喊住他,无非是要交换一些关于命题大方向的意见。
不过,也仅限于交换意见。
主、副考官,本就是以主考官的意见为主,更遑论江昭还是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为主考官,但凡性子强硬一些,副主考的地位可谓是趋近于无。
究竟如何决意,肯定是以江昭的决断为主。
当然,江昭并非是横断专行之人。
要是王安石的意见有可取之处,也不妨采纳一二。
王安石走近几步,沉吟道:「策论命题,可否结合管仲、商鞅、杨炎三人之变法史实,考察举子独立思辩与经世致用的学问?」
「策论考变法?」
江昭一诧,有些意外的望了过去:「王大夫是认真的?」
王安石面色肃然,郑重道:「如今,户部年年告急,兵部兵籍百十万之广,吏部官籍两万余人,吏员更是不知几何。居安尚且思危,更遑论已露危象?」
「以变法为策论,挑选居安思危,治国理政之才,可行否?」王安石问道。
「不行。」
江昭擡眉,淡淡摇头:「若春闱考题涉及变法,无异于向世人传递『变法将成国策重心』的政治风向。以王大夫的政治智慧,不该有此一问。」
交换意见失败!
王安石面色一滞。
沉默了几息,又问道:「治平四年,王某拜访中堂,上呈过市易法与青苗法,希望中堂借此上呈官家,由此改革弊政,却遭到回绝。不知中堂,可还记得回绝王某的由头?」
江昭摇头,不想搭话:「不记得。」
「彼时,中堂是二品礼部尚书,以『手中未握大权,官家根基不稳』为由,回绝了王某。」
王安石目光灼灼,愈发热切:「如今,熙丰开边,官家威望大涨,军权在握,根基已稳。中堂入阁拜相,亦是手握大权。」
「欧阳修贬官,其位尚且虚悬,若是趁此机会,上呈变法之策,官家定是择一力主变法之人入阁。」
「中堂、韩大相公、以及新入阁者,一齐便是足足三位大学士意欲变法。」
「改革弊政,则可成矣!」王安石断然道。
江昭侧目,瞥了一眼。
从王安石的分析来讲,仿若变法已成定局。
可惜
「你怎知韩大相公倾向于变法?」江昭问道。
作为弟子,他可不认为老师一定支持变法。
或者说,老师已经倾向于「保守」。
若是作为弟子的他主持新政,老师顶了天也就维持中立态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