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正二品,并未列下。
究其缘由,主要是正二品大员也已经是「进无可进」,但凡擢拔,就一定是入阁。
也因此,正二品大员的擢拔数量可侧面体现出内阁大学士的人事变动。
这种层面的擢拔,名单仅仅在官家心中,不可能列在纸面上。
一道文书入手,江昭仅是瞥了一眼,就传了下去。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传着阅览。
仅是扫视几眼,几人就或多或少的都产生了一种政治洗牌、物是人非的错觉。
无它,单从名单上的记载来说,这一次上位了相当一批变法支持者。
吏部左侍郎陈荐,吏部右侍郎李常。
户部左侍郎李清臣,户部右侍郎陈正。
礼部左侍郎章衡。
兵部左侍郎徐晖。
刑部左侍郎王安石,刑部右侍郎冯京。
工部右侍郎周孟阳。
太府寺卿,韩忆。
熙河路安抚使吴奎、两浙东路假安抚使宋怀、京东东路安抚副使.
一连串名字,足足二三十人。
这种擢升现象,并不奇怪。
官位擢升,一向都是一人动,一串动。
理论上,一位六部尚书的晋升,就能让其下两位正三品的侍郎相继擢升,左侍郎擢拔为尚书,右侍郎迁左侍郎。
其后,还会有人来填右侍郎的位子,这就足以支撑一位从三品安抚副使入京为官。
从三品安抚副使空出了位置,就可让一位正四品大员身披紫袍
粗略一算,一位六部尚书的晋升,起码可让四五位三品大员一起实现晋升。
而一般来说,政绩大考会有三四位内阁大学士致仕荣休,也即有三四位六部尚书实现晋升。
这一连串算下来,擢拔人数着实不少。
几位内阁大学士,或是面色微松,或是紧皱眉头。
约莫一炷香,名单传回江昭手中。
「其三,银行的奏疏,事关白银的流通问题。」
一道文书拾入手中,江昭面色严肃不少。
「宁远侯统兵渡海,从东瀛提炼了五十七万斤白银。」
「此后,每一年可能都会有百万斤左右。」
「为了便于白银流通,章衡上奏,拟定让商人以铜钱兑换白银,一贯半铜钱,可兑换一两白银。」江昭徐徐道。
封建时代,不少人都不懂经济的流通原则,就知道铜钱和白银是提炼出来的产物。
铜钱和白银提炼出来,就是钱,就能买东西!
殊不知,铜钱和白银本质上仅仅是起货币效用,其价值与生产力挂钩。
在铜钱和白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的物资越多,两者的货币价值就越高,一贯钱能换取的东西就越多。
反之,要是铜钱和白银总量大肆上涨,但生产力不变,社会生产的物资不变,也就意味着铜钱和白银都会大肆贬值,甚至可能引起市场经济崩溃。
从客观事实上讲,铜钱和白银可以猛地大量增多,但社会生产的物资却不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变多。
也因此,白银流通并不意味着朝廷可以胡乱花钱。
五十七万斤白银,要是使用得当,便是白银流入市场,助力商品经济繁荣兴盛。
可若是使用不得当,便有可能造成货币挤压,白银贬值,乃至于市场经济崩溃的窘境。
为此,章衡选择了较为保守的打法。
以货币总量为锚点,一贯半社会中的铜钱可兑换银行中的一两白银,这就使得银行中的白银成功流入了市场,但银行中少了白银,多了铜钱,钱币一进一出,等于没有流入市场!
也即,社会流通的钱币总量没有任何变动,仅仅是相当于货币种类更换而已。
一旦市场流通了白银,朝廷根据市场流通需求,再慢慢向市场注入白银和铜钱即可,风险相对较低。
这种法子相对保守,但也不容易出错。
「可。」
「亦可。」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