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但,赵皇帝根本半点不慌。

一则,大相公是「理解」他的志同道合之人。

二则,内阁已经达成了意见一致。

就在江昭宣布皇帝要御驾亲征的那一段时日,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已相继入宫有过劝谏。

其后,自然是劝谏无果。

几位大学士都是「识时务」的人,自然是知晓官家的性子,也就没有过度劝谏。

大相公支持,内阁达成一致意见,皇帝态度坚决!

三者合一,谁能阻挠?

谁敢阻挠?

既是如此,赵皇帝自是稳若泰山,脂然不动。

这就是实权君王,君相合力的底气!

当然,纵观史书,也唯有如此,有望实现大一统!

注视了两眼,赵策英不急不缓的说道:「遍观青史,也不乏御驾亲征的君王。」

「且不说一扫六合的秦始皇,拓土安边的汉武帝、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就算是自太祖皇帝以来,御驾亲征也并不鲜见。」

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人心目中的秦始皇、汉武帝都较为偏向于「负面」,乃是实打实的昏君、暴君,不配居于千古一帝。

但实际上,自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以来,就已经有人认可了秦始皇的功绩,更有「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之说,将秦始皇与夏商周三代圣王并列。

汉武帝也是一样的状况,都是偏向于「罪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形象。

特别是从唐代以来,「大一统」功绩的地位就已经偏向于独一档,关于秦始皇、汉武帝二人的主流声音就已经渐渐更替为了「开创之功」,不乏有人批判二者为暴君,但关于「大一统」奠基地位,基本上是普遍认同。

暴君归暴君,千古一帝归千古一帝,两者并不矛盾!

赵策英继续道:「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就连真宗皇帝,也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

「自大相公变法革新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却有蛮夷挑畔不断,不服王化,朕欲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有何不可?」赵策英一拍木案,重重叱道。

「不可啊!

八齐衡一脸急切的辩驳道:「君王贵体,系江山社稷,应以坐镇中枢为主,岂能入边亲征?商王武丁征鬼方、汉高祖征匈奴,都有君王受困,天下动乱的先例。」

「官家要大胜,让得力武将入边即可。至于鼓舞士气,何必非得亲征?」

「哼!」

丹陛之上,赵策英冷哼一声,叱道:「怎幺不说说汉武帝、唐太宗呢?」

「难道,朕就连效仿太宗文皇帝之决意,亦是不可吗?」

「这—」

齐衡一滞,就要辩驳。

谁承想,赵策英却是大袖一挥,根本不给说话的机会:「朕意已决,百官就莫要劝阻!」

「一月十一,三军誓师。」

「朕,御驾亲征!」

坚定的语气,果决的作风,自有莫大气魄。

要问为什幺?

无它,若欲千古一帝,必得有开疆拓土之功绩。

否则,未免有点「水」。

赵策英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散朝—」

尖锐的声音传开,齐衡持着板,长长叹息。

内阁大学士不主动劝谏,其他人的一些反对声音实在是过于苍白无力,根本一点也不重要。

岁计落幕,百官散去。

不久,消息就此传开。

军械监,炸弹坊。

甫入其中,自有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三尺铜统,约莫有一两百斤的样子。

几十发铁质炮弹,堆于角落。

除了江昭、沈括、苏颂,以及三名军械监主薄,百十禁军以外,别无他人。

「火炮研制,成效如何?」江昭平和问道。

沈括一礼,连忙道:「自从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军械监上下工匠可谓是暗室逢灯、启振聋,就此一日千里,火炮射程已达八百步之遥。」

【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

这说的是江昭的一次视察状况。

彼时,江昭简单的视察了军械监,希望了解火炮、火枪的研制进程。

谁承想,却是偶然知晓军械监的人有些偏向于以竹子作为炮统。

不为什幺,就为了竹子便宜,省钱!

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就算是江昭不通军火之理,也知道绝对是走歪了路子。

毕竟,火炮肯定是金属制成的。

这是常识性问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