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三万余大军,浩浩汤汤,就此行军!

旌旗飘飘,钟鼓齐鸣!

文德殿。

蟠龙绕柱,宫灯垂檐。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以顾廷烨、王韶二人为首的文武功臣,立于正中,束手肃立。

丹陛之上,赵策英披着龙袍,垂手抚膝,向下注目。

「自二月始,朕南征交趾,渡瘴岭、涉鳄溪、攻敌阵,破其都、定其地,终是归化故疆。此,实为宗庙之灵、苍生之福。」

赵策英一副唏嘘的样子:「忆昔挥师南征,岭南蒸人,丛林充瘴,交趾蛮夷负隅顽抗,一度艰难度日,将败欲败,将颓欲颓。」

「幸而,武有重臣献策破敌,披坚涉涧,斩棘开道;文有司农、兵部、户部官吏,转粮粟越五岭,使军中断无粮草乏绝之象。」

「所谓文能经世,武能靖边。京中百官亦是大有功绩,特别是宰辅重臣,安抚社稷,稳固山河,令朕无北顾之忧。」

「更有大相公,变法革新,改革弊政,富国强兵,功在于朕,功在社稷!」

赵策英大手一挥,朗声道:「此中功绩,功在于朕,亦在大相公、在拓边功臣、在文武百官,非朕一人之力,实乃社稷同力、君臣同心之果!」

「有功必赏!拓土之功,非得隆重厚赏,昭告天下不可。」

文武百官,齐齐一礼:

「陛下圣明!」

其后,自有内官手执诏书,大步走出,宣赦道:

「门下,制曰:

朕惟弼成大业,必资柱石之臣。中枢为万机所系,非社稷之干城不能镇抚。

咨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阁首辅、枢密使、推忠协谋佐理功臣、上柱国、赵国公、太子少傅江昭,器识宏远,谋断精审,总揽全局,调度内外,以固根本,以辅王师,功勋卓着,厥功甚伟,朕心甚慰。

今特颁殊典,以彰殊勋。

特晋韩国公,添食邑一千五百户,为九千户,赐皇庄三十顷,水田百亩,蜀锦千匹。

于戏!

特授太子太保,以彰殊荣。

妻盛氏,温良贤淑,女子典范,特封韩国夫人,岁禄同公爵,赐金枝玉钗一支。

钦哉!

故兹敕谕,咸使闻知。」

诏书并不长,也就念了不到二十息。

相当简短!

恐怕就连江昭遭人行刺,官家颁下来予以安抚的安抚诏书,都不止念了二十息。

不过,短,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

仅是一刹,文武百官便已齐齐议论起来。

事实上,这一篇诏书相当之「重」。

通篇讲下来,其实就一句话——江昭,拓边第一功臣!

从未并未入边南征的大相公,位列拓边第一功臣。

这幺一讲,似乎是有点过于「草率」。

但实际上,这并不让人意外。

无论是入边征战的顾廷烨、王韶,亦或是一干边疆武将、文武百官,心头都有此预料。

或者说,从江昭「暂理国政」的那一刻起,拓边第一功臣就已经有了人选。

究其缘由,无非有三:

其一,江昭是暂理国政,支撑大局的人。

自古及今,功过评定都并非是单纯以「杀敌多少、夺地几许」为唯一标准。

无论何时,一国之命脉都是在大后方。

杀敌夺地,自是一等一的重要。

可粮草军需、内政稳定、财政供给、地方协调、情报汇总、决策辅助.其重要性也一点不差。

统筹兼顾、调度一切,就通常来说,这是君王的功绩。

以往,熙河、熙丰、燕云三次开疆拓土,官家赵策英都在京中,这一部分功绩自然是都落到了先帝和官家的手上。

可如今,官家御驾南征,大相公暂理国政,统筹兼顾,调度一切。

这一部分功绩,自然也就落到了大相公江昭头上。

其二,南征武将并未有「赫赫功绩」。

君王南征,注定了一切目光的重点不会是武将。

就算是有开疆拓土、灭交趾国的功绩,其功绩核心也一定是南征的官家赵策英。

凡是南征的武将重臣,除非是有「救帝扶龙」的超规格功绩,否则都注定会「黯淡无光」。

一样的功绩,绝对会被官家「抢走」不少。

反观暂理国政的大相公,统筹兼顾,调度一切,一下子就「醒目」起来。

其三,武不胜文。

君王南征,主要就三大核心。

官家、文臣、武将!

三大核心,皆有一人为首功。

官家是名义上的首功,统领一切,地位无可置疑。

大相公是大后方和文臣的首功,暂理国政。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