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不少人望着这一幕,暗自挑眉。

他年,要是景王上位,这不得养三代宠臣?

官家,难道就没意见吗?

丹陛之上,赵策英面色平和,淡然擡杯:

「子川,来!」

八月廿七,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披红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拾起其中一道,作沉吟状。

自其以下,江昭肃坐,君臣相对。

「近半年,内阁颁下的布政文书,主要是有六道。」

江昭束手肃坐,徐徐道:

「一是修建官道。」

「二是炼铁。」

「三是设立了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两大职位。」

「四是续上了西域丝绸之路。」

「五是大航海。」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除了「教育」以外,其余的五大民生都已经布置下去。

「嗯。」赵策英拾着文书,连连点头。

五道政令,无一例外,都是偏向于民生的布局。

其中,修建官道,主要就是往日官道的基础上,兴修了一些新的官道。

总体上,这一项目归属于工部和户部主管。

工部规划了相关道路的修建,户部拨下钱款,地方官府单独遣人负责修建。

至于落实与否,自然是御史负责监督,工部和户部也会有专人负责监管。

反正,小贪或许有机会,道路略微劣质一点,也无伤大雅。

大贪,估摸着就较为困难。

炼铁,也即让工部专人主管磁州的铁矿冶炼,试着整合民营小作坊的力量。

磁州,也就是千百年后的「武安」,此地自古都是赫赫有名的铁矿重地。

不过,以往铁矿的冶炼效率并不太行。

主要在于,铁矿冶炼实现的是差役制,工人的工钱都是固定的量,有些类似于「铁饭碗」。

如今,工部专门遣了人过去负责改革,有意将差役制转变为雇佣制,类似于从体制内转变为国企。

差役制工钱固定,不论是老师傅,亦或是新工匠,都是一样的薪俸。

但雇佣制不一样,雇佣制有薪俸的高低区别,铁矿主官也有政绩好坏之说。

如此,自可鼓励工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鼓励民间小作坊冶炼钢铁,让小作坊冶炼了钢铁,贩卖给官府。

这种制度,基本上能板上钉钉的拔高冶炼效率。

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也即为了鼓励为了工匠、大儒研究一些有益于生产的工具亦或是学术推演而设立的官职,暂定是正六品,且不限人数。

就像是参与了炸弹研究的三名军械监主薄,就都被擢拔为了工学博士。

程颢、程颐、刘敞、张载等颇有声名,已经渐渐趋向于大儒的文人,则是学术博士。

一些声名不小,但尚未入仕的大儒,经过吏部考核,也可为学术博士。

截至目前,设立半年左右,已有工学博士七人,学术博士十三人。

实权不大,但胜在官阶不低,且是无可置疑的士大夫阶级,就算是说出去也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体面人。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自然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贸易而颁布。

「子川布政,自有千古贤相之风范。」

文书轻放,赵策英不吝赞誉道:「朕有子川,则治政无忧矣。」

对于江昭的布局谋划,就算是偶尔有不理解的地方,赵策英也从不会有任何质疑的意思。

主要在于,江昭的布政风格的确是相当独特,偶尔没事就会布下一两步闲棋。

可就是这些不起眼闲棋,通常都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特别是上次的石见银山,几乎是一下子就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种布局能力,无疑是独一档的水平。

江昭肃坐,面色平和,沉吟道:

「另,臣尚有两道文书未曾布下,还望官家参详一二。」

说着,两道文书就已传了过去。

赵策英一脸郑重的拾过。

其中一道,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半免费的教育。

「半免费教育?」

赵策英一诧。

免费!

这一词语,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免学子的书本、吃食耗费,鼓励寒门学子读书科考,为国效忠。」

「若是一年有三四百万学子享受此待遇,则就算是算上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年的耗费也就七八百万贯钱。」

江昭一脸的认真:「不过,兹事体大。臣构思良久,终是留中不发,并未执行。」

半免费教育的政令,江昭并未颁布下去。

主要缘由,无非有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