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79章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熙丰五年,九月初一。

棉花、教育!

一长一短,两道政令,从中书省中一一传出。

仅是半日,便已传遍京城。

并通过报社,以一种相当惊人的势头,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天下。

自上而下,无论士庶,尽皆鼎沸。

无它,半免费教育!

免书本、免口粮,学子仅需备上束修,即可读书。

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太过于「梦幻」,以至于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骚动。

特别是寒门学子,不乏有人跪地叩首,哭得流涕,直呼「圣君」、「圣相」、「圣人之政」一类的话语。

就反应而言,相当夸张!

不过,这也不稀奇。

自古以来,读书习文都是一件相当「苦」,且偏向于奢侈的行为。

其奢侈属性的来源,主要有二: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①?①???.???】

一则,文房四宝与书本皆是贵重之物。

文房四宝之贵重,主要在其细水长流的特性。

这是「日常消耗」的东西,绵绵不绝。

书本之贵重,自古有之。

自秦汉至隋唐,书页和印刷术都尚未普及,书本都是以「手抄」为主,传播有限。

如此,书本便是自带稀缺性。

稀缺,自然就贵!

特别是东西两汉,举孝廉,读书几乎是名门望族的专属,非望族子弟,基本上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自从太祖皇帝立国以来,印刷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书本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下降不少,但「广泛性」却又上升不少。

自秦汉至隋唐,书本稀缺,知识传播度低,读书人自然就少,可能读懂一本书就有机会做官。

可自从印刷术推广以来,读书人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卷,若是真的要考上一点功名,没有一二十本书经典书籍的知识量,根本就没机会上位。

一册经典书籍,市面上得百十文钱。

凡经典书籍,基本上都是五六册起步,也就是一贯钱左右。

一二十本,也就是一二十贯钱。

通常来说,平民百姓一年的劳作成果也就三四贯钱而已。

也就是说,单是读书的书本费,都是绝大多数门户难以承受的程度。

二则,读书习文意味着大概率是要「脱产」。

但凡真有机会读出书来的学子,就算是耕读子弟,其劳作量也绝不会太大。

否则,劳作了一天,实在是难有读书习文的精力。

这还是「自学」的学子。

真正有教书先生教导的学子,可能为了找到合适的教书先生,就会进入城中学习,近乎完全脱产。

有壮丁脱产,也即意味着家中少了一名劳动力,且还得为其筹备口粮。

封建时代,脱产!

如此观之,可不就是「奢侈」行为?

除此以外,教书先生稀缺也是一大难点。

如今,上头颁下政令,免书本、免口粮,仅需上呈束修给教书先生即可读书。

这也就解决了书本和脱产两大难题,可让寒门学子专心学业,致力于恩科入仕!

观政令之中蕴含的意味,更是有整顿官学的迹象。

这是什幺行为?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千古贤相,功比管仲,贤盖周公!

于是乎,自上而下,自是充斥着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特别是工部苏轼,罕见的并未赋诗作词,反而是作了一篇文章,歌颂曰「一年平乱,二年肃政,三年救民,四年强军,五年成新政,六年平天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