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说明什幺?

说明大相公是真的有此意向。

于是乎,急于进步的翰林学士陶谨便自告奋勇的主动拜见,希望作为中间人搭桥,将江昭、孔若蒙二人链成师徒。

一般来说,一老一幼,二人意欲链为师徒关系,无非是三步:

一、中间人传话搭桥。

这主要是为了传达师徒二人的意向。

其中,就囊括了学艺与否、侍奉与否等意向的讨论。

二、会。

这主要是为了让有意向结为师徒的二人相见一面,说一说治政理念,学术理念,以及三观是否相合。

三、备上束修礼,拜师。

江昭和孔若蒙,二人地位都是一等一的特殊,较为繁杂一些,也注定会隆重一些。

但说来说去,万变不离其宗,也无非是搭桥、会、拜师三大流程。

区别就在于,凡是涉及会,江昭与孔若蒙都得在公开场合相见,涉及拜师,两方则是得协调礼仪规制问题,特别是「衍圣公圣裔」与「弟子礼谦卑性」的轻重,必须得予以协调,不能让衍圣公太过谦卑,也不能让衍圣公没有谦卑。

一些特定的礼节,就像拜师礼的三拜九叩,都得简化为一拜三叩,相关礼仪也得单独定制。

若是拜师地在曲阜,更是得大开孔庙,让「老师」得到与孔子同列的荣誉。

相较而言,还是较为繁杂。

「让他进来吧。」江昭大手一挥,沉声道。

孔若蒙并不排斥拜师。

甚至于,其还有意主动促成拜师。

也因此,关于拜师的进程可谓相当迅速,已经到了「会」一步。

约莫十息左右。

一前一后,陶谨、孔若蒙二人,相继入内。

「拜见大相公。」两人一齐拱手,行了一礼。

「嗯。」

江昭点了点头,打量着这一代的衍圣公。

二十七岁的孔若蒙,自有一股书生之气。

或许是未经宦海打拼的缘故,即便已经二十有七,整体上也不免有一种「清澈且愚蠢」的气质。

若非是仗着孔圣人福泽,恐怕就连究竟有没有机会入仕为官,都得打上一个「问号」。

不过,这倒是在江昭的预料之中,但凡涉及「世袭」,就不可不免的会有资质平庸,甚至于堪称愚蠢的子孙。

孔若蒙或多或少还有些许书生气质,且品行上也未曾听过有黑点,已经勉强算得中人之姿。

不差!

况且,江昭意欲将其纳入门下,也并非是注重其资质。

归根到底,这仅仅是一门关乎利益的生意而已。

江昭注目着,平和道:「都坐吧。」

一左一右,两人相继入座。

自古及今,衍圣公一脉,一向都是「文化尊崇」与「品级低微」并存的状态。

也因此,现任衍圣公孔若蒙仅是九品县主薄,却是落座右席。

江昭注目下去,沉吟着,问道:「自熙丰二年以来,中枢不乏变法政令颁下。曲阜一带,颇受圣人学说薰陶,大儒遍布,不知是以反对者为主,还是以支持者为主?」

孔若蒙正坐,一脸的严肃。

凡拜师一事,你情我愿,弟子择师,师亦择徒。

江昭意欲纳衍圣公为弟子,主要就是为了借着圣裔的光辉,夺得释经权。

孔若蒙主动拜访,自然也是有是心有所求一一衍圣公一脉,也要夺得一部分释经权!

近几年,变法新政浩浩汤汤,衍圣公一脉也不是傻子,自然可窥见变法的一干成效。

如今,反对者和支持者两拨人的争斗,已然从庙堂之争转向了典籍的释经之争。

曲阜孔脉,无非是三种选择:

一、作中立者。

也即,不参与反对者和支持者的竞争。

但,这一招有一缺点。

一旦支持变法的人真的夺得了释经权,重新解读圣人典籍,自此以后,经书究竟如何解读,可就跟衍圣公一脉没有太大关系。

无它,时代变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主要就是传播够广,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结果。

可报纸和半免费教育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切。

一旦变法派解读了新的圣人典籍,并经报纸和半免费教育传播。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