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几道文书,一一掏出。

「其一,结为兄弟之国,互通国书,平等相待,并签订永久和平条约。」赵徽向上望去,一脸的郑重。

这一条其实不关乎利益,也不是特别不重要,但必须得有,不可或缺。

主要是涉及到国本和尊严的问题,辽国可不是西夏,不可能称臣。

「可。」赵策英点头。

以辽国的体量,赵策英也不指望辽国称臣。

「其二,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归大辽。」赵徽严肃道。

这一条很重要。

辽国千万人口,汉人约莫有六成。

而汉人之中,又有约莫七八成都是在燕云十六州耕地生活,也就是四百万左右。

人口,就是生产力!

这样数量的人口,辽国不可能就此相送。

否则,可就是真的打断了国运,打断了脊柱。

赵策英迟疑着,并未作答。

自上而下,或辽或周,不时有人暗自相视,亦或是向上注目过去。

不过,就总体而言,意见却是出奇的一致。

不要燕云十六州的四百余万百姓!

于辽人而言,一旦没了燕云四百余万百姓,税收、粮草的来源可就少了大半。

这是必须得有的重磅条件。

就跟赵策英坚定的要求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否则就不能继续谈下去一样。

辽国一方,也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的汉人。

否则,一样是没必要继续谈下去。

于周人而言,一样不希望燕云百姓回归大周的环抱。

一则,燕云汉人根本就不认大周正统。

自从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

二十年一代人,燕云汉人已经绵延了足足七代。

从小就接受异族教育,燕云汉人身上的「中原文化气息」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

燕云汉人,从始至终都自认为是辽国汉人,而非大周汉人!

就算是真的留住了燕云汉人,也无非是为治理平添矛盾而已。

二则,燕云有名门望族,有世家。

要是燕云汉人不迁走,名门望族和世家自然也不迁走。

对于文臣武将,以及中原望族来说,这也就相当于「白」打了燕云十六州。

主要在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已根深蒂固,深耕地方势力百余年。

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不走,土地就仍是在他们手上,其他人根本就没机会进去分一杯羹。

甚至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有可能借着对底下百姓的掌控力度,模仿西南都护府的政治架构,从而谋求「自治」。

土地没有,官位没有,这可不就是白干一场?

亦或是.

不时有文臣武将,暗自相视。

若是官家真的不同意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迁出去,那干脆就悄悄带兵,设法找了燕云十六州名门望族和世家的族谱,挨个屠一遍!

有百姓,没氏族,也是一样的效果。

有没有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没氏族!

约莫二三十息。

「可。」

赵策英点了头。

老实说,四百万百姓还是不少的,大周百姓也就五千万左右而已。

不过,辽国对此势在必得,麾下文臣武将对此不太情愿。

简单的权衡利弊,还是让赵策英放弃了燕云四百万汉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

大周不缺四百万人!

自从新政施行以来,经济飞腾,民生上行。

粮食、棉花,都已经渐渐有了成效。

衣暖食饱,生育率已然有了大肆上行的趋势。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