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而不祭?」
「这,却是何意?」元绛一怔,主动发问。
时年五十有四,便已官居内阁大学士,元绛的治政精力、从政经验都恰好处于巅峰水准,政治参与度不免较为活跃。
「以祭祀规格登上泰,但仅是登,而不祭祀。」
江昭淡淡解释道:「真宗皇帝已然祭祀过泰山,官家承先帝之江山,断不可逾越先祖规制。」
「这
_」
「嘶~!」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为之一怔。
都是千年的狐狸精,仅是一句话的提示,几人便都已理清了其中精髓。
即便如此,几位内阁大学士却也不免有些意外。
游而不祭!
这还真就有点「取巧」。
当然,也是真的有效。
既可试着救一救泰山,也可自有大儒辩经,不伤官家名声。
「关于泰山封禅,就定在七年五月吧。」
江昭沉吟着,说道:「五月启程,六月即可归京。」
自古及今,论起政权是否称得上大型,无非是两种判断标准:
一为是否大一统。
二为国祚绵长与否。
一统与否,核心判断标准可谓一目了然。
国祚绵长与否,就以百年为计,逾百年国祚的政权,就算是国祚绵长。
如此一算,真正称得上大型的政权,无非有六:
秦、汉、西晋、隋、唐.....以及周!
由此观之,大一统政权与国祚绵长的政权,重合度可谓相当之高。
而在这六大政权中,大周其实是最适合泰山封禅的政权!
无它,就一个字—近!
自汴京至泰山,仅是寥寥四百里而已。
元封元年,汉武帝泰山封禅,可是足足走了一千里,单是行军赶路,就耗费了近百日之久。
也就是说,一样都是泰山封禅,就行程和耗费而言,大周可能仅仅是其他政权行程的三分之一左右。
行程少,耗费就少,自然也就不劳民伤财。
当然,理论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
或许是天意弄人,最适合泰山封禅的大周,反而武德并不充沛,真正具备泰山封禅的资格,距今也就几十天而已。
「就依大相公所言。」元绛沉吟着,附和道:「昔年,真宗皇帝封禅,耗时约莫是十一月左右。「
「自七月至来年五月,约莫有十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也算是较为合适。」
「嗯。」
「可。」
其余几人,皆是点头。
江昭点着头,一边执笔披红,一边吩咐道:「既如此,就让下面人上谏吧。」
泰山封禅!
这一议题,上头的人可以堂而皇之的议论,官家也可适当表露心意。
但,真正轮到了办事,还是得让文武大臣上谏言。
如此,也可彰显官家「被迫」封禅,自认德行不足的态度。
「其三...
,江昭拾起一道文书,传了下去。
「国之意志,可表为旗;国之音声,可立为歌;士庶之节,可为庆典,也即国庆。」
「国旗、国歌、国庆,可凝聚国之,不可不重视。」
江昭平和道:「为此,或可单独增设国旗、国歌、国庆三项,纳入礼制。」
「如何?」
国旗、国歌、国庆?
文书入手,五人相继阅览。
这是江昭执笔书就的文书。
其上,记载并不繁杂,主要就是书就了一些关于国旗、国歌、国庆的重大意义,以及莫大效用。
不足百十息,文书便传了回去。
几位内阁大学士,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恍然之色。
其实,国旗、国歌、国庆,都有一定的雏形。
北伐大军的大旗,上书「周」字,这其实就可算得上一面简略的国旗。
不过,这种大旗的制作较为散乱,并不统一。
北伐大军偶尔也会唱歌、唱词助兴,鼓舞士气,这其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算作国歌。
当然,也是一样的状况。
这种歌曲较为散乱,并不统一。
如此,其鼓舞士气的效果肯定难以与国歌相媲美。
至于国庆,也有雏形。
一般来说,官家的诞辰,就被视为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