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太傅!
一边是压力式教育,一边是鼓励式教育。
凡事就怕对比,一旦有了对比,赵伸自是积极性较高。
朱笔入手,江昭徐徐书就。
不一会儿,便已书就了五道题。
「算吧。」
江昭平和道:「五道题算完,奶茶也该煮好了。
「嗯嗯。
」'
赵伸小眼睛一亮,拾过题目,连连点头。
「嗒!」
「嗒!」
噼里啪啦,声起声落。
就在这时,一人走近,行了一礼。
「大相公。」
却是司礼掌印太监李宪。
「中贵人。」
江昭平静点头。
他这人,从不主动得罪人。
尊重都是相互的,内官有礼,他自然也不会甩冷脸。
李宪持着拂尘,面上含笑,徐徐道:「官家欲建昭勋阁,择百年名臣二十四人,特诏大相公入宫,给一些建议。「
「建议?」
江昭挑眉,点了点头,倒也不是特别意外。
二十四功臣的人选,核心决策权肯定是完全掌握在官家手上,没有臣子能直接制定核心名单。
这一点,就跟唐太宗选二十四凌烟阁臣的一样的道理。
一方面,功臣人选的定夺,注定是以皇帝为绝对核心。
另一方面,臣子制定核心名单,未免有失公允。
不过,臣子没有制定权,却有建议权。
也即,可能通过建议影响皇帝的判断。
特别是在关于「谁能入阁」上面,臣子的建议颇为重要。
君王定夺大局,更多的其实是在具体的排名上面。
当然,这种建议仅仅是「个人建议」。
凡此过程中,断然是不能有任何派系之争。
最终公布的名单,也不能有太大争议,否则就是在打皇帝的脸。
「小殿下,可要御书房?」江昭淡淡回望过去。
「不去不去。」赵伸连连摇头。
他还等着喝奶茶呢!
「太傅尽管去吧,伸儿留在昭文殿做题。」赵伸乖乖道。
「也好。」
江昭一脸的欣慰样。
御书房。
窗棂半掩,檀香袅袅。
隐隐中,却是有一股发苦的药香味。
「微臣,拜见陛下。」甫入其中,江昭擡手一礼。
—
「免了。」
赵策英摇着头,招了招手:「都坐吧。」
却是书房中还有几人。
文臣一方,有韩绛、元绛、张方平、王珪、余靖五位内阁大学士。
武将一方,有顾廷烨、王韶、石元孙三位枢密副使。
至于梁国公王克延,尚镇守于西南都护府。
忠敬侯郑顺,则是生了一点小病。
没办法,太苦了!
近几年,大军连连辗转,五六十岁的老人,实在是有点承受不住莫大压力。
生点病,也实属是意料之中。
此外,还有外戚一方,为司空曹佾、国舅向宗良。
「都说一说吧。「
赵策英向下望去,平和道:「该如何选,方可不至于有沧海遗珠之恨?「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视一眼,都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