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又迁都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此城在显得府以东,滨海,我听水师学堂那边说,现在商人在此地停靠,有建州女真人设置港口,偷偷和走私商人贸易。」
「此地乃是水陆枢纽交汇之地,如果在这里筑城,就可以从海上补给。」
「此外还有两京,是陪都。」
「一是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顾名思义,镇守鸭绿江,是和朝鲜往来的要道。」
「二是南京南海府,如今此地在朝鲜境内,暂且不表。」
「如果再建渤海国五京,大明是不是就能和渤海国一样,控制长白山地区?」
听完之后,众人又根据山川地形进行研究,果然这五京的位置是极好的。
这能不好吗?
东亚这个怪物房,军事战略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春秋战国就搞出来《孙子兵法》了。
渤海国的历史早已经消散,甚至连渤海国的建立功臣都没能留下名字。
但是从五京设置来看,渤海国确实不愧海东盛国的名号,这五京的位置都非常关键。
不是熟悉东北山川地理,又深谙政治军事的天才,不可能提出如此厉害的规划。
只可惜历史连谁帮助渤海国主定策,都没能留下名字来,只剩下这史书上五座废城。
众人又从作战、补给、后勤、屯田、剿匪、设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商讨,论证了四京确实是控制长白山地区的重要节点。
再加上刘荩臣的五国城,五座城市要塞的方案成立。
众人看向李如松。
「李班正,就请你起草奏疏吧。」
李如松立刻说道:
「不行!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如果要上书,还请各位都要署名。」
众人看到李如松态度坚决,也不拒绝,心中也有隐隐的激动。
大明重文轻武,其实不仅仅是大明,从宋代开始,就没有武将上书的国政军策了。
这项权利,都是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的。
这也不是武将不想,而是从宋代开始,文臣武将分途,不像是汉唐的名将,那是出将入相,上马管军下马治政,所以才能写出国政军策来。
等到宋代开始,武将文化水平偏低,只掌握军事技能,就别想着写什幺国策了。
李如松起草,众人又修改,一份《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就此出炉。
等写完之后,众人都是成就感满满!
接下来众人轮流署名,最后李如松和刘荩臣也签下名字后,李如松又想起父亲的教导,让他在京师尽量低调,他对众人说道:
「这份奏疏是不是应该请苏教务长看看?」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没写过奏疏,万一有什幺犯忌讳的话。
大家认识的人当中,最会写奏疏的就是苏泽了,李如松请求送到苏泽前先过目,也是稳重之举。
而且苏泽和他们确实也算是有师生的情分,大家又一同拿着奏疏,前往苏泽的府上投书。
众人又觉得,一堆军官都去苏泽府上不妥,于是推举李如松和刘荩臣两人为代表,去苏泽府上拜见。
——
「李如松和刘荩臣?」
苏泽刚刚从内阁回家,听到管事的通报,皱眉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