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他们希望开发不那幺复杂、简便易于生产、速度还快的截击机。
ME163比较令人熟悉,是汉斯开发的末日截击机,其体积很小,由1台R1203火箭发动机推动,
以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为燃料喷出高温蒸汽,推力才600千克,自重2.1吨。
ME163起飞时最好靠大型飞机拖拽滑行,试飞时曾飞到550千米/小时,后因技术不达标放弃。
而P13A和ME163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研究,只是到研究它的时候资源更加紧缺,到了连火箭燃料都难以供应的程度,所以选用的燃料是·煤。
P13A比起ME163更加简化,甚至连起落架都没有,纯粹靠牵引起飞或者被轰炸机带飞后释放,
全身设计更像是机翼里硬塞了一个人和一台发动机。
而这架飞机的拦截方式也更加原始,连机枪都没有,设计目标是靠小但坚硬的机体去撞击轰炸机.
它的发动机是一台以煤粉为燃料的冲压发动机,当速度超过一定界限后才能启动,将煤粉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产生推力,理论上不仅能超音速,还能用1吨煤就飞行超过1600公里!
当然世纪测试中最大飞行速度也不到0.5马赫,最终也被废弃。
两种..狂想,这就是唐文的评价。
见他看完,常布斯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首先是ME163,它的火箭发动机实在是太原始,如果以50年代手段完全可以瘦身不少,并且搭载一台至少3吨推力的液体发动机,从高空释放后短时间甚至能突破3马赫、3万米。」
唐文:「短时间是多短?」
「如果间歇开启发动机,应该能撑5到10分钟,之后就要迫降了,或者跳伞?当然我其实更看好的是P13A方案。
P13A原设计的煤粉冲压发动机其实具备可行性,而汉斯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没有条件合适的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