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的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他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语气问道:「薛爱卿,此事……真有可为?」
薛国观见皇帝的反应如此奇怪,反倒有些疑惑了。
「陛下,为何不可为?神庙及肃庙在时,兴建三大殿,勋贵百官捐俸捐料,乃是常例。」
「不止京中,外地的藩王、勋贵、文官,亦会解囊相助。」
他似乎是以为皇帝不信,又补充道:「当然,此次京中修路,让地方藩王与官员捐助,确实于理不合。」
「但只让京中勋贵与百官出钱,是绝无问题的。」
「若能有家境殷实者,甚至有捐出数万金的先例。」
「数万金?!」朱由检这次是真的震惊了,「是谁?竟如此的……忠于国事!?」
薛国观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与感慨之色。
「如此金额,倒也少见。然则此事,恰发生在臣登科那年,故而记得格外清楚。」
他一边回忆,一边说道:「其人乃是南直隶松江府的吴炯吴大人。」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事败,萨尔浒一战,举国震动。」
「吴大人忧心国事,遂捐两万金以助边饷,又言明不欲以此求官,其高风亮节,天下传颂。」
朱由检沉默了。
他的心中,掀起了比之前更甚的惊涛骇浪。
万历四十七年,有人愿意捐出两万金,只为助饷。
可为什幺,不过是过去二十余年,到了崇祯十七年,整个大明朝的勋贵、文臣,竟会变得一毛不拔,眼睁睁地看着他吊死在煤山之上?
这十七年里,到底发生了什幺?
……
但不管如何,他现在应该也能通过这个方法收拢一批银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