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按照他定下的规矩,队官及以上的军官考核,日常队伍训练的表现占五成,而体现个人文化素养和军事理论的「月考」分数,同样占五成。

至于最底层的伍长,则更看重个人武勇,训练分与个人武力各占五成。

寻常士卒不做单独考核,他们的去留,全看所在的队伍能否在考核中胜出。

名列第一的,毫无悬念。

孙应元。

训练分九十九,月考分七十八,总分八十八点五。

作为第一个被提拔的武将,老孙所带领的队伍操练最久,磨合最好,在日常的队列、

操法、军纪评比中,几乎霸榜了第一名,因而训练分高达九十九,可谓一骑绝尘。

至于那七十八分的月考分,倒不是他不努力,实在是—文化基础薄弱了些,扣分大多扣在了算术和后勤筹算之类的题目上。

朱由检微微一笑,继续往下看。

第二名,武继嗣,87分。

第三名,吴芳瑞,82.5分。

这二人,都是原勇卫营中靠着自身能力崭露头角的人物。

他们胜在起步早,训练时间长,队伍磨合得好,训练分都相当高,月考分也不错,稳稳占据了前三的席位。

而从第四名开始,才是他这次从边镇召集的猛将们。

第四名,曹变蛟,81.5分。

第五名,周遇吉,74.5分。

第六名,黄得功,72分。

这几位猛将的训练分,就要比前三名低上一截了。

他们这些辽东将官,是入京最晚的一批,队伍的磨合时间天然就比旁人少了一大截。

再加上训练分是按周期内的日均分计算,他们初来乍到时那段混乱磨合期的较差表现,也拖累了不少分数。

因此,他们的训练分,基本都在六十分上下徘徊。

但这些人,毕竟都是在辽东尸山血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又粗通文墨,硬是凭着极高的月考分数,将总分给硬生生拉了上来,挤进了第一梯队。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继续下翻。

终于,在名单的中后部,他看到了那几个熟悉又让他头疼的名字。

那几个被他从历史的尘埃中刨出来的「半文盲」猛将。

他们的文化水平,在朱由检抽到的这批武将卡池里,堪称垫底中的垫底—

第三十七名,孔有德,矿徒出身,总分64.5分。

第四十三名,左良玉,自幼丧父,总分58.5分。

第四十六名,祖宽,家丁出身,总分54分。

这三位训练分本就不高,又因为文化问题,月考分数更是几近及格。

就说那左良玉,据说他的考卷上错字连篇,涂改得到处都是,许多题目他不是不会答,而是写出来的字,连负责阅卷的考官都认不出来,最终能拿55分的月考分,已是侥幸了。

(附图,勇卫营队官考核成绩单)

看到这里,朱由检的眉头,不自觉地微微皱了起来。

徐应元一直小心观察着他的神色,见状低声问道:「陛下,可是这份名单,不合您的心意?」

朱由检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名册之上,心中却在飞速地计较着。

对于他来说,单纯地训练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这件事,相对而言,并没有那幺着急。

整个口外的局势暂时还平稳可控,纵使他这只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后金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凭空出现在大明的长城边上。

后金对蒙古的拉拢、分化、试探、吞并,都是需要时间的。

最悲观的估计,一年的安稳发育时间,总是有的。

这,便是他敢于在勇卫营中,用这种看似「低效」甚至有些「奇葩」的方式来练兵的底气所在。

缺少足够数量的合格将官,会导致军队的组织度迟迟上不去,战力形成缓慢—这种浅显的道理,他难道会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

他完全可以做得比历史上那个崇祯皇帝更好,更快,更强。

只要将他记忆中的那些明末将星一一擢升,直接授予营官、千总等高位,再从京营、

边镇中考选良才充作把总、队官,然后将士卒交到他们手上,全力盯着猛练。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