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大明的三个标杆
内阁值房的屋檐下,首辅黄立极重重地跺了跺脚,将官靴上沾染的雪泥抖落在门外的石阶上。
他哈出一口白气,搓了搓手,开口道:「还好今日这雪下得甚是干爽,不然沾衣欲湿,我这把老骨头,怕不是要去掉半条命了。」
话音刚落,李国普也从风雪中走了进来,他拍了拍肩头的落雪,随口应和道:
「这场雪下得及时,瑞雪兆丰年,来年北地的农事,或许能有个好盼头。」
两人一前一后地进了屋。
值房内,几盆炭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驱散了从门外渗进来的寒气。
蜂窝煤虽然已推出了十余日,但只在底层百姓家使用。
富贵人家和宫中,还是用的顶级红萝炭,无烟无味,甚是清爽。
舍人奉上热茶后,便悄然退下。
黄立极捧着热茶,啜了一口,感受着暖流传遍四肢百骸,这才长舒了一口气,神色也松弛下来。
他望向窗外纷扬的雪花,悠悠说道:「自打陛下亲政以来,这京师就像这天气,一日一个样。新政迭出,雷厉风行,如今连这老天爷,似乎也想凑个热闹。」
「元辅此言甚是。」李国普放下茶杯,说道:「陛下求治之心,远超常人。
「经世公文的考选一出,但凡是有些抱负的,免不了都要上疏谈上一谈了。」
「是啊,还好这些得先过一遍秘书,不然可有得看了。」黄立极感叹一句,话锋却是一转:「说起来,元治,你那篇吏治整顿的策论,陛下可是定稿了?」
听到这个,李国普脸上闪过一丝苦笑。
他摇了摇头,从一份盒子中拿出一份稿子来,叹道:「你如今也是新政一员了,此事倒也不必瞒着你,只是—」
他将稿子递给黄立极,无奈道:「陛下说,还是不够。见事尚可,见心不足。让我再改改。」
黄立极接过来,只扫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红字,便觉得有些眼晕。
皇帝的字迹龙飞凤舞,但圈点批注之处,却尽是些「未触及根本」、「可有更易行之法」、「不可操之过急,要徐徐图之」、「要考虑人性」之类的批语。
他将策论放回桌上,安慰道:「陛下这是对你期许甚高啊。你我为臣,唯有殚精竭虑,方能跟上陛下的步子。」
嘴上虽如此说,他心中却不免泛起一丝嘀咕。
这位年轻的君主,心思深沉如海,精力又旺盛得不似凡人。
他提出的那些要求,往往直指积弊核心,却又天马行空,让一众老臣疲于奔命。
想要跟上他的步伐,谈何容易?
还是再等等武英殿召对时再看看吧,照例大朝会后都会跟一次召对的才是,今日怎的还没来呢?
两人一时相对无言,值房内只听得见炭火偶尔发出的「僻啪」声。
过了一会儿,李国普开口道:「看今日这光景,陛下是不会召我等去武英殿议事了。
你我还是先处置一下积压的奏疏吧。」
「也好。」黄立极点点头,从堆积如山的奏本中抽出一本,细细阅读起来。
直房中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不知过了多久,黄立极忽然「唔」了一声,停下了笔。
「元治,你且过来看看这个。」
李国普闻声起身,走到他身边,接过那份奏疏。
定睛一看,只见奏疏的开头写着:
「辽东巡抚王之臣言:西虏都令色俾乃蛮、黄把都等以数万人东投建奴。」
「幸,其部落多不愿往,建奴亦疑忌,不令渡河。」
「如今其部众已大半西投虎墩兔憨。」
「其中今乃蛮、黄把都部落夷目能乞兔、金歹青等,携男妇共五千七百三十口来降。
19
「臣已先令总兵杜文焕、尤世禄、侯世禄、朱梅,副总兵王牧民、祖天寿等人暂且受之」
李国普眉头一扬,有些讶异。
「乃蛮部?此非察哈尔所属八大部之一吗?怎幺无端便投了建奴?」
黄立极捻着胡须,沉吟道:「乃蛮部在诸部之中,向来与虎酋不甚亲近。如今虎酋率主力西迁,这乃蛮部地处辽东边墙之外,离建奴又近,恐怕是感受到了压力,这才想着另寻出路。」
李国普点点头,顺着他的思路分析道:「若真是如此,那与乃蛮部相邻的敖汉部,恐怕也会有所动摇。此事非同小可,当立刻行文王之臣,让辽东严密探查,搜集军情才是。」
他说完,却见黄立极脸上露出一丝莫名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