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崔司徒深吸一口气,出列奏道:“陛下,太子殿下已年届十四,大婚之事,关乎社稷安稳,万民所系。此前因陛下未归,又有诸多干扰,以致延误。如今陛下回銮,正宜早定太子妃人选,以安天下之心。臣以为,当选门第高贵、德行贤淑、知书达理之贵女,方堪匹配储君。”

他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依旧强调着“门第高贵”,为自家女儿,也为整个关陇集团争取。

裴司徒立刻附和:“崔相公所言极是。太子妃乃未来国母,母仪天下,自当慎之又慎。关陇女子,世代簪缨,熟悉宫廷礼仪,深知进退之道,实为最佳之选。”

他们绝口不提夏林那个扩大选妃的乱命,只希望女皇能按照传统从关陇贵女中选定太子妃。

一时间,殿内几乎成了关陇集团对夏林和太子新政的声讨大会,以及对传统选妃路线的请愿现场。

压力如同无形的山峦,层层迭迭地压向御阶之上的女皇,也压向了年轻的太子。

三娘沉默着,目光深邃,缓缓扫过殿下每一张或激昂、或惶恐、或期待的面孔。她离开这段时间,长安这潭水果然被那狗东西搅得天翻地覆,而这些臣子,也并未闲着。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寂静中,一个清朗少年音忽然响起,打破了凝滞。

“陛下。”

李治上前一步,躬身行礼。他抬起头,脸上已不见了之前的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合他年龄的青涩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

“诸臣工所虑,皆为社稷。然儿臣以为,选妃之事,固然重要,然则陛下刚刚返京,舟车劳顿,是否容陛下稍作休憩,再行商议?至于诸位大臣所言种种,是非曲直,陛下圣心独断,自有明察。”

他没有为父亲辩解,也没有反驳那些指控,更没有急于在选妃问题上表态,只是巧妙地以“体恤母皇”为由,将眼前这咄咄逼人的局面暂时化解,将最终裁决权恭敬地交还到了母亲手中。

这一手,既全了孝道,又显了气度,还给了三娘缓冲和观察的时间。

三娘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眼中闪过赞许。

这小子,在长安这几个月,倒真是长进了不少。

“太子所言有理。”三娘终于开口:“朕今日确有些乏了。诸卿所奏,朕已知晓。且容朕思之。退朝吧。”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