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想法,赵煦振作起来。
“杨卿……”他站起来,走到那沙盘前,说道:“卿的意思,朕知道了……”
“凿郓州西至临清运河,以通御河……”
赵煦的手在沙盘上轻点着。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郓州,现代叫东平,临清则在现代聊平西北,御河从中过。
所谓御河,就是春秋的白沟,隋的永济渠,准确的说,应该是这条古老运河的南段。
大宋立国后,因此河承担着向河北转运粮草、甲械、兵马的重任,太祖、太宗北伐之时,多赖此河转般粮草、甲械。
故此,被称为御河。
但,庆历八年,黄河决口于商胡口,向北涌向大名府,并在大名府下游入海。
嘉佑五年,刚刚稳定下来的大名府河段,再次发生决口。
汹涌的黄河水,从魏县决口,冲出一条宽两百尺的新河道。
这就是二股河的由来!
而两这次决口,都让黄河,一度夺御河河道。
尽管后来洪水退去,但留下的泥沙,却改变了御河的航运能力。
从那以后,御河的通航能力就大不如前。
到得现在,已经很难承担大规模的军事运输责任。
朝廷每年通过御河向河北转运的粮草甲械数量,被限制在一百万石(斛)内。
朝廷屡次疏浚,都难全其功,只能勉强维持。
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御河水源,只有一个——位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境内的百泉水。
百泉水少,自然无法冲走黄河泛滥时留在河道的泥沙。
只能靠着每年冬季枯水时节,进行人力疏浚、清淤。
但,庆历以后,大宋财政濒临崩溃,天下盗匪四起,治安崩坏,汴京的君臣们,焦头烂额,连党项人都懒得管了。
哪里还有空管御河的疏浚?
每年意思意思,维持御河的基本能力就得了。
熙宁变法后,随着国库充盈,才终于有力气疏浚。
但计划刚刚提上日程,就遇到了熙宁十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曹村,滚滚洪水裹着无数泥沙,向东流入巨野,黄河水北溢济州,南溢泗水,滚滚洪水一路向东,直扑徐州。
洪峰到达徐州的时候,水深依旧两丈八尺!
苏轼差点就在徐州当了抗洪烈士——彼时,他是徐州知州,他亲率徐州军民死守徐州堤坝七十余日。
事后,心有余悸的苏轼,对着朝廷破口大骂。
那句要人命的‘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蹈之必死之地’的话就是这个时候说的。
嗯……
大胡子这么骂,其实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