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脏器托敷法腹式呼吸,不受待见的传奇物品(二合一章)
脏器托敷法是一种外治法,具体是谁发明的已经不可考了。
不过,从中医外治法的发展来看,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对中医外治法贡献巨大,他应该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先说这个吴尚先,这位先生,他生于1806年,1886年去世,是清代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原名安业,名樽,字尚先,又字师机。
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
他对儒学与医学都造诣颇深。
道光十四年考中举人,后随父迁居扬州,接着便弃儒从医。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药物缺乏,治疗困难,他设存济堂药店于扬州,多用膏药治病。
他在外治法原有基础上创造改进,总结出敷、熨、熏、浸等十余种外治法,许多是现代物理疗法的早期成就。
吴尚先根据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写成了《理瀹骈文》,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
该书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
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强调外治法与内治法的原理相同,只是方法不同。
吴尚先擅用膏药、熏洗等外治法,在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上颇有心得。
他的外治法简便、效捷、经济,深受广大劳苦百姓喜爱。
脏器托敷法作为一种外治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刚才说了,他在《理瀹骈文》中系统总结了敷、熨、熏、浸等外治技术,并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强调通过体表刺激调理脏腑。
虽然书中未直接记载“脏器托敷法”,但该方法的核心温通、托举与吴尚先的外治理论高度契合,有专门研究这个学者推测,其很可能受到此类思想的启发。
该方法是通过外部温敷、药物贴敷或物理手段对脏器进行托举调理,以缓解如胃下垂、胀痛等症状。
方言在这里使用,就是针对患者王迪的胃下垂、胀痛、中气下陷症状。
脏器托敷法的核心在于物理托举。
这是通过特制腹带对腹部施加适度压力,防止胃部下垂加重,缓解脏器移位带来的坠胀感。
另外还有便是药力温通。
这是在腹带内层填充艾绒(温经散寒)和川椒粉(行气活血),借助体温持续释放药性,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升提之力。
最后,这个方法也讲究昼夜分治。
在白天患者佩戴腹带以托举脏器、辅助活动。
在夜间取下避免束缚。
这也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调护理念。
方言选择此法治疗王迪的长期胃病伴中气下陷,正是基于他胃下垂、怕冷、舌淡脉濡,属脾阳虚衰、升举无力,需外治温补托举。
艾绒与川椒的温通药性,可化解他因洗澡受寒诱发的急性症状,同时治本固护脾胃。
外治法能够避免内服药物对虚弱脾胃的负担。
这符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不过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方法适用于脾虚气陷型胃下垂、慢性虚寒性胃痛。
但对急性炎症、皮肤破损或湿热内蕴者需慎用。
因为温燥药性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方言接下来就把方法都写在了医案里面,制作这个东西还是挺简单的,医院里面自己就有缝纫机可以制作,方言只需要交代清楚,就能定制出来。
当然了,除了这个外治法之外,还需要其他的项目一起进行。
方言接下来就开始写起了搭配的处方来。
这次方言选用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来搭配。
组方如下:
黄芪30g(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党参15g(健脾益气)
炒白术12g(燥湿健脾)
升麻6g(升提清气)
柴胡9g(疏肝解郁,助升提)
茯苓15g(利水渗湿)
桂枝9g(温通脾阳)
陈皮9g(理气和胃)
黄连6g(清湿热,反佐温药之燥)
砂仁6g(后下)(化湿醒脾)
炙甘草6g(调和诸药)
煎服法:
每日1剂,加水800ml,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纳入砂仁再煎5分钟。
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1小时)。
方解: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针对中气下陷、胃下垂,升提脾胃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