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二合一章)

在方言原来的认知里面,海灯和尚的医术属于是民间实用型,结合了武术伤科、草药知识和传统养生理念,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如乡村民众、习武弟子发挥过实际作用,并有一定的民间口碑。

但是要说有多神,方言还真是没啥印象。

现在这时候他说的“修行之人收藏的医书”,方言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

当然听到这话后,不光是方言好奇,同样好奇的还有老范。

他对着海灯问道:

“叔,什么修行之人的医术?道医吗?”

很好,直接把方言想问的问出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海灯说道:

“有一部分是道医,还有一些藏医,以及一些内地寺庙中流传的医术,也就是僧医或者佛门医。”

听到这里,方言和老范明显都来了兴趣。

这三样医术在目前这个时间段,想要接触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海灯能够一次性拿出来,就更加难得了。

道医方言接触过,藏医方言也听过一些,藏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藏族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初步的医药知识。

使用草药、动物药治疗外伤和常见病。

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藏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期设立了“医署”,并组织翻译了大量外来医学典籍,如当时印度医学、汉族医学著作,为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问世,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

此后,藏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医学家。

藏医理论以“三因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由“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种因素的平衡决定。

唐代与吐蕃交流频繁,世界首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部分来自西域、青藏高原的药材,如“羌活”“大黄”等,这些药材在藏医中也常用,它们在书中作为广义的“胡药”“番药”被收录。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对藏医里的一些药也有记载。

在方言上辈子的时候,藏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保护和传承。

全国设有多所藏医学院(如xz藏医药大学),藏医医疗机构广泛分布于xz、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它独特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慢性病、高原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疗效,同时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至于僧医或佛门医,方言就真是没怎么接触过了。

不过古籍里面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传》中,多处记载僧人以医术救人,如东晋高僧佛图澄,据说能以医术治疑难杂症,甚至预测瘟疫。

还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收录了部分僧医的方剂和疗法。

此外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宫廷官修医书,也引用了佛门医方。

而海灯和尚明显是知道很多的。

“您这几年都在研究这些?”范长亭对着海灯问道。

海灯说道:

“也说不上是研究,我学识有限,好多东西都需要找其他的典籍印证,所以说是研究,还不如说是我在收集更加恰当。”

“原来如此……”老范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然后和方言对视一眼,要说阅读典籍数量,方言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可能是老范能够想到的最强天板了。

“那咱们先进去说吧,别在这大太阳下聊天了。”方言的对着众人说道。

“好!”丁剑,唐茂乾率先答应,他们两人早就晒的头顶发烫了,然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电影街往里走,在片场那边有专门休息的区域。

小李方言还有老范陪着海灯走在一排,丁剑和唐茂乾识趣地落后半步,给他们留出说话的空隙。

最后跟着的是海灯和尚的两个徒弟。

他们手里的帆布包早就被太阳晒得发烫,两人浑不在意。

“其实这些医书,大多是我在游历多地的时候,和当地人一起抄的。”海灯和尚边走边说,枯瘦的手指捻着僧袍袖口,“在云南鸡足山抄过藏医的《月王药诊》残卷,在终南山道观借过《黄庭经》的医家注解,去年在杭州灵隐寺,还见着本宋代僧医写的《禅林疗要》,里面讲‘坐禅病’的治法,倒和中医说的‘气滞’对得上,可惜我懂的不多,只能抄下来再去翻书。”

“他们寺庙里没这方面的高手?”老范询问道。

海灯说道:

“早就没有了,有本事的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小李在一旁问道:

“您这是把大半个中国的寺庙道观的书都抄遍了?”

“谈不上遍,”海灯和尚笑了,眼角皱纹堆成沟壑,“只是觉得,好东西藏在山里、庙里太可惜,他们自己不用了,我还有些兴趣,所以就抄下来带走,看着能不能碰上有缘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