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我刚才说的那些,是因为我也没学过中西医结合,所以才这么说的,这只能代表我现在的感受,也可能后面也有其他的想法也说不准。”

“毕竟可能我认为办不到的事儿,说不定就有人能够办到呢?”

这家伙还挺严谨。

听到这话后,蒲世杰的脸色非但没有好一些,还对着朱志鑫投去一个厌恶的眼神,感觉这家伙真是讨厌极了,什么话都被说了,好坏都是他说了算。

方言同样没有表态,对着剩下的四个人问道:

“第三个谁来?”

“我来!”里面的一个姑娘站了出来,方言知道这姑娘叫邓春燕,和蒲世杰是一个学校的人。

她说之前还先对着方言鞠了一躬,向前迈了一步,双手交迭在身前,语速平缓的说道:

“我认为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从我父亲那边知道的,我父亲原来是县医院的西医,他五十年代参加过‘西学中’培训班,现在已经在卫生部直属燕京医院里上班了。”

方言没想到,自己还捡到一个漏网之鱼。

邓春燕她微微抬高下巴,目光扫过朱志鑫,然后说道:

“我认为中西医的结合不是谁给谁擦屁股,而是让西医穿上中医的鞋,走更稳当的路!”

她从口袋掏出一本磨边的笔记本,动作郑重得像展开圣旨,然后说道:

“卫生部教材《西学中纲要》说得很清楚:先用听诊器量血压确认病位深浅,再用望闻问切辨寒热虚实。比如治肺炎——听诊肺啰音定位在胸膈,舌苔黄腻脉滑数就是痰热壅肺,这时候用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比单用青霉素退热更快!”

她声音忽然拔高:

“有一年我父亲治脑膜炎后遗症的孩子,腰椎穿刺确认颅内压正常后,只用了三剂天麻钩藤饮!西医的脑电图只是参考,真正发力的是中医平肝熄风的底子!”她合上本子,一脸骄傲的说道:

“所以我认为这才是真结合:西医诊断当路标,中医治疗才是根本!两条腿走路总比西医一条腿蹦跶强!”

说完她对方言说道:

“我没补充的了。”

方言点了点头,三个人说了三个看法来,剩下的三个人,到底又是什么看法呢?

“继续吧!”方言对着剩下三人说道。

这时候另外一个女生站了出来,她说道:“我来吧!”

这个女生叫郭晓梅,她是和朱志鑫一起从河北中医学院来的,她说道:

“我在学校虽然没有学过中西医结合,但是我爸和我外公,他们都是中医,不是医院里坐的那种,是村里跑的那种游医,后来叫赤脚医生,我爸和外公一辈子在村里给人看病,没进过正经医院,可十里八乡的人都信他们。我小时候常蹲在药箱边看他们搭脉,听他们跟病人说‘你这是阴虚火旺’‘那是脾湿困着了’,病人听得明白,吃了药也管用。”

“那时候没人说这些是封建迷信,因为病真的好了。”

她顿了顿,接着说:

“后来村里来了西医医疗队,带了听诊器、体温计,还有五颜六色的药片。一开始大家也新鲜,谁家孩子发烧了,又找西医打针,又找我外公开中药。可慢慢就变了,有人说‘阴阳五行看不见摸不着,哪有体温计上的度数实在’,还有人说我外公开的方子是‘瞎猫碰死耗子’。有一次我外公给一个咳喘的老人开了小青龙汤,老人喝了两天不咳了,可西医说‘这是碰巧了,要是肺炎,光喝草药会死人’明明病治好了,却要被说成‘碰巧’,还要拿‘死人’吓唬人。”

说到这儿,她抬头扫了眼在场的人,语气沉了沉:

“我爸跟我说,不是中医怕西医,是西医来了之后,规矩都变了。以前中医说‘辨证施治’,怎么治、治多久,都看病人的脉和舌苔;现在要先做化验,先拍片子,要是片子上没看出问题,你说病人是‘肝气郁结’,人家就说你‘没科学依据’。去年村里有个妇女总头晕,西医查了一圈没毛病,我爸给她开了逍遥散,喝了半个月好了。可有人说‘这是西医没查出来,中医捡了个便宜’这哪是捡便宜?这明明是中医的本事!”

她深吸一口气,像是把心里攒的话都倒出来:

“不好意思,我有点跑题了……但是这些话我必须说,我觉得,现在说的‘中西医结合’,根本不是真的凑到一起治病,是中医在妥协。”

“中医得先顺着西医的话说‘你这是高血压’‘那是胃炎’,再把‘平肝潜阳’‘健脾和胃’往西医的病名上靠,不然就没人信你。”

“要是不做化验,不看片子,光说阴阳气血,就会被说不科学。可中医从来没说过西医不对啊,西医能快速退烧,能做手术救命,这些都是好的。可为什么非要让中医把自己的根藏起来,去凑西医的规矩?这不是妥协是什么?”

她攥着衣角的手松了松,眼神也软了些:“我不是反对治病的时候用西医,我是觉得不对劲,明明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能治病,却要先跟西医认错似的,才能拿出手。要是这叫结合,那也太憋屈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