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故事,小姨子惊讶的说道:
“你们学的那个伤寒杂病论,是他几年时间写出来的?”
方言点头:
“对,这就是天赋。”
“不光是他,药王孙思邈也是七岁的样子,就已经能辨识当地常见草药的性味功效,10岁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独立开出简单的清热、止痛方剂,同乡称其“药王转世”。”
“20岁的时候,他已走遍关中、秦岭山区采药,积累了上千种草药的临床应用经验,且提出“医有五戒十要”,这理论比西方医学伦理早1000余年,他强调“医者仁心”的职业准则。他的天才更体现在“跨学科创新”:将道家“养生思想”融入医学,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首次提出“食疗优先、药疗为辅”“妇儿科独立分科”“针灸与药物结合”等理念,其中记载的“葱管导尿术”是世界最早的导尿技术、“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更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临床智慧。”
小姨子朱娴惊讶:
“哇,这么厉害……”
说罢她问道:
“那还有吗?”
方言说道:
“有,说个时间离咱们比较近的。”
“清代的叶天士。”
小姨子对这个就有些陌生了,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听着方言说道:
“这个人也是医学世家出身,他从小就学医,十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他就继承了他家业,开始行医治病,并且在十年时间先后拜了十七名各地的名医为师,从针灸、推拿到内科、妇科均有涉猎,20岁的时候就已成为苏州全科名医。”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他30岁的时候,当时江南爆发“温疫”,疑似霍乱、天,当地中医用传统“伤寒论”疗法发现无效,叶天士突破“温病即伤寒”的千年定论,提出“温病属热邪,需‘清热养阴’而非‘温阳散寒’”,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用“银翘散”“桑菊饮”拯救数十万患者,一朝名扬天下。”
“他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首次将“医案教学”纳入中医传承,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的“教科书”。”
朱娴点了点头,露出恍然神色,问道:
“那近代有这种人吗?”
方言说道:
“当然有了,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就是之前来过我们家几次的萧承志的爷爷,他属于是半路出家,本来是清光绪二十三年进士,中年后因为他母亲得病后就开始研究中医,然后没用几年就研究出名堂了。”
“更近一点的,说个你熟悉的,咱们良春叔公,还有来过几次的程莘农程老,都是几岁开始学医,然后二十出头名扬天下。”
这会儿朱娴手里的红枣刚要往砂锅里放,听到“二十出头名扬天下”几个字,动作猛地一顿,随即放下手里的东西,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方言,嘴角忍不住往上翘:“姐夫,照你这么说,你不也跟他们是一路人嘛!”
方言正往灶膛里添柴火,闻言愣了一下,抬头笑道:“我跟他们可没法比,那些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怎么可能没办法比,现在你的成就也不比他们弱的。”朱娴说道。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现在协和中医科就是你撑起来的,回国的侨商都是奔着你来的,再说了正义还不是你教导出来的。”
“你这本事已经很大了,说是一句名医一点都不为过。”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脚步声,索菲亚牵着赵正义的手走进来,赵正义一进门就喊:“师父!我们把酒送回去了!”
“给严敏敏家里大人了?”方言问道。
“嗯,给了!”正义说道。
方言看向索菲亚。
索菲亚说道:
“我们找门卫问的,去的时候他们家里已经知道严敏敏拿酒送人的事了,本来他们没打算要回来的,但是我说是您的意思,她妈妈就又收下了,然后给我们拿了一些糕点。”
说着就把手里的一封糕点拿出来晃了晃。
“这家人倒是客气,酒收回去了就好,还额外给了点心。”朱娴说道。
方言看出那个是桂糕,家里其实不差这些吃的,经常还有从国外带回来的吃的,只不过方言不太喜欢给孩子吃这些。
方言对着索菲亚说道:
“给正义拿去放着吧,这个是人家给他的,想怎么吃随他。”
索菲亚听到后笑着把糕点递给了正义小朋友。
正义双手接过油纸包,然后直接跑去了他的房间里。
不用猜了肯定是拿去留给明珠了,正义这小子并不太馋嘴,特别是家里的生活还好,加上学了中医里面的一些知识后,他这方面就比较克制了。
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他听方言说了一遍后,就记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