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工部尚书李德康心腹,是贾琮正经的同部同僚。
李从勉和胡泰安的来意相似,他们不仅因同僚私谊来送行,更代表翰林院和工部来送行。
更准确的来说,这两人代表翰林院正葛宏正、工部尚书李德康,其中含义都举足轻重。
贾琮即是翰林院学士,又是工部火器司主官,对于这两大文官衙门,他都是罕见的文武两利属官。
他此次领军出征,一旦战胜功成,对于翰林院和工部,都是大长声势之事。
文官翘楚同样武略制胜,对朝堂文武格局,深具长远意义,文武之道此消彼长,文官主政难以撼动。
翰林院正葛宏正、工部尚书李德康都是文官翘楚,各自都满腹韬略,思虑精深,目光长远。
俗话说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文武为官之道,何尝不是如此……
……
所以贾琮此次领军出征,葛宏正和李德康势必派员送行,以壮贾琮出征行色。
当此情形之下,李从勉和胡泰安都知奥妙,即便和贾琮有些私谊,说的也都是官场场面话。
好在场面话比较好说,说的也格外顺溜快捷,两人和贾琮客套一番,片刻便已经说完。
茶水只是润口数下,便起身笑脸告辞,自有管家送出府门。
好在今日无世家武勋送行,因他们没文官弯弯绕绕,向来都是战胜定功,才会上门庆贺……
剩下两位是贾琮同窗好友,说话就不用虚头巴脑,三人说话便随意许多。
刘霄平和崔安之知贾琮出征在即,今日时辰必定紧促,约好贾琮凯旋之后,在相约饮宴相谈。
贾琮将两人送出正厅,随口问道:「怎你二人过来走动,每次孝宇都会落单,如今愈发神出鬼没。」
刘霄平笑道:「我们来时让人传话,本相邀他同来走动,没想他推说有事,又不知搞什幺玄虚。」
贾琮听了这话,心中莫名一愣,想起易钗而弁的蔡三小姐,心中不由一阵莞尔。
…………
等到送走刘霄平和崔安之,贾琮看着吉时已剩不多,想着入内院和姊妹话别,便准备离府出发。
突然管家来报,玄天宫主持云栖道长来访,贾琮与云栖也是老相识。
当年他在青山书院读书,入住玄天宫落霞别苑,虽是张天师安排,却是云栖道人操持。
前些日子上玄天宫拜见张天师,也是云栖道人亲自迎候,两人也算屡有旧交。
贾琮忙让管家将人请入正厅,只过去稍息时间,一位中年道士入厅,身后还跟着个小道童。
见了贾琮稽首笑道:「听闻威远伯即将出征,贫道赶来拜见,总算赶得及时间。」
贾琮笑道:「道长是方外清修之人,实在不好劳动道长移步。」
云栖道人笑道:「贫道可不好胡乱承情,贫道是受清逸真人所托,为威远伯出征送行。」
贾琮听了微微一愣,清逸真人是清鸾封号,怎幺她自己没来走动,却托云栖道人前来?
云栖道士笑道:「后日正月十五,泰和宫做罗天大醮,祈求国泰民安,师傅已入宫筹备。
清逸真人新得圣上册封,自然要协同操持大典,如今正在宫中忙碌,实在无法脱身。
所以昨日传口信出宫,让贫道代她给威远伯送行,并有一份手书之礼敬上。」
……
云栖从小道童手上取过一个木匣,贾琮双手接过并打开,见里面是一本靛蓝封皮小册。
翻开观看,见里面写的密密麻麻,字迹娟秀端正,笔锋灵动利落,透着一股英气,颇合青鸾性情。
云栖道人说道:「那日威远伯入玄天宫拜望师傅,清逸真人知道伯爷即将北征,便已着手准备此物。
这本册子上笔录神京北三关数州,正一教在各地香火道观,还有北疆九边各镇香火道观。
这些正一道观落地多年,观中同门熟悉当地风土,于三教九流皆有人脉。
威远伯领兵驻防北三关,如行军抗敌不备之需,正一同门或许可予助力。
另外,宁夏、大同、宣府等地道观,为了传播宏正教义,数年来都有出关传教,虽然见效有失显着。
但是在关外各游牧部落,多少都积下一些功德人脉,或对威远伯对峙残蒙,多少有些辅助开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