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蒋承应精神一振:对啊,复原工艺?

既然这幺多的名瓷,御器都源自影青瓷,如果把工艺复原出来,是不是直接就可以给河津瓷贴上「卵白玉」的标签?

只要速度够快,和景德镇抢一下这几种名瓷的继承关系,也不是不可能。

但想了一下,他又颓然一叹:前有故宫,后有景德镇,与之相比,省内的研究力量弱的可怜。

甚至于,可能连林思成都比不过。

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幺,郑铭使了个眼色:「要那幺好研究,故宫的专家跑来咱们这做什幺?」

蒋承应想了一下,恍然大悟:他们没样本,更不知道窑炉的具体构造。

所以,才迫切的想要发掘霍州窑。

那林思成为什幺研究的这幺快,这幺透?

因为这小子闷声发大财,不声不响的从霍州弄回去了好多残器。

但论证继承关系是一回事,复原工艺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知道窑炉结构,就无法模拟泥胎入窑后,具体的过火流程和烧成工艺。

这是复原瓷器艺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他光有样本没用……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蒋承应总感觉不太对劲:难道还和上次一样,为了和林思成解约,连脸都不要了?

这可是上级单位,国家文物局,一旦太过分,咱俩吃不了得兜着走……

郑铭当然明白,叹了口气:「这次换个策略!」

上级领导也是人,所谓会哭的娃有奶吃,无非就是摆困难,装可怜。

而国家文物局做为部级单位,故宫做为国字头研究机构,不缺那幺点成果和荣誉。多说说好话,让专家稍微给省内单位指点几句,研究进度不就起来了?

林思成的能力是很强,但还是那句话,要把地方的发展做为先决条件。

想研究,想复原工艺,没问题。但你得先挂个山西的前缀……

两人小声的商量,底下同样议论纷纷。

林思成也不急,静静的等。过了五六分钟,声音才小了一些。

他点了点话筒,百多颗脑袋齐唰唰的擡了起来,百多双眼睛直戳戳的刺了上来。

「以上是影青瓷与河津瓷、霍州瓷的技术演变与流布。时间有限,稍后会把资料下发给各位老师,我就不啰嗦了。接下来,再说一下各种瓷器的工艺特征、区别,以及复原研究……」

说着,林思成滚动了一下滑鼠,屏幕上的图片随之变换。变成一只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瓷碗。

「这是仿烧的景德镇影青瓷,特点在于显色临界:釉层厚度在0.15mm左右时呈湖绿色,小于0.08mm转月白色。其次透影机制:石英晶相>78%,透光率达65%……」

「工艺难度在于釉料分子级配比:铁含量>1%→釉色泛灰;<0.5%→丧失青韵……而在河津窑发现的细白瓷,就是后一种:铁含量小于0.5%,主釉为白色,青色若有若无,且隐透灰色……」

「等等!」林思成还没讲完,忽的被人打断。

姚建新举着手,半信半疑:「林老师,你刚说的是:仿烧,意思就是,影青瓷的工艺,已经复原了?」

「对!」

姚建新愣了一下,脸色发白:「哪一家单位复原的,景德镇、故宫,还是文研院陶研所?」

「这几家单位的研究任务比较重,老师们都比较忙,不好麻烦他们,所以都不是。」林思成笑了一下,「是西北大学文物修复中心复原的!」

话音未落,刚刚安静了没几秒的会场,又是「嗡」的一下。

蒋承应和郑铭面面相觑,脸色铁青。

刚说什幺来着:只要复原出影青瓷的工艺,影响力小不到哪。结果话说完没过三分钟,林思成一巴掌就甩到了他俩的脸上。

这还复原个屁?

任新波、淡武,并之前一直协助林思成勘探遗址的各单位负责人,全都像冻住了一样。

那时候他们就知道,林思成的最终目的,就是复原卵白玉。他们也从不怀疑,林思成能不能做到。

直到发现北涧疙瘩的最后一处宋代遗址。

灰坑太少,废渣堆积层太浅,标样不够,所谓的工艺复原自然就不用再谈。所以,他们虽然不赞同领导的作法,但能理解:与其费时费力,最后只是一场空,不如及时止损。

但从来没想过,林思成竟然真的能复原?

还有一部分人,压根就不信,比如姚建新。

他像牙疼一样,他拧巴脸,哆嗦着嘴唇:「林老师,我能不能请教一下?」

「当然可以!」

「好,林老师,河津窑和霍州窑的遗址还没发掘,你们是怎幺模拟出窑炉构造,又怎幺试验炉内氛围、结釉和烧成流程的?」

「看来是姚主任没听清楚,那我再讲一遍!」林思成指着屏幕,「这不是河津瓷,也不是霍州瓷,而是工艺复原后仿烧的影青瓷。」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