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河津窑和霍津窑是没有发掘,但湖田窑却发掘了好几座,且发掘到现在已几十年,也研究了几十年……」

「砰~砰~」

短短的两句话,像是两柄铁锤敲到了脑门上,姚建新被砸的眼冒金星。

旁边的任新波、谈武,脸色白的像纸一样:对啊,屏幕上的这只碗,是影青瓷,而不是河津瓷,更不是霍州瓷。

想复原工艺,林思成研究湖田窑的构造就可以……不,不用研究,他直接藉资料,抄数据就可以。所以,发不发掘河津窑和霍州窑,和他能不能复原工艺没一毛钱的关系。

甚至于,他顺带着把河津瓷的工艺特征也研究的明明白白:没有掌握影青瓷釉料的精确配比,所以颜色偏白,偏灰。

等于,工艺也被他复原了出来?

姚建新没忍住,又举起了手:「林老师,能不能再请教一下?」

还挺讲礼貌?

林思成笑了一下:「可以!」

「你刚才也说了:湖田窑被发掘,距今已有几十年,为什幺景德镇没有复原?」

「原因很简单:他们用来研究的标样不够。我说简单点:宋瓷以青釉为尊,以厚胎为上,影青瓷虽然也属贡瓷,但并未进入主流。既便是湖田窑,大宗依旧为青瓷,影青瓷烧的极少。」

「所以几乎没有留存下来的文物,也因此,发掘的遗址虽然不少,其实并没有出土多少真正的影青薄胎瓷。大多都是广义上的厚胎天青釉……」

姚建新嘴唇发白,嗓子眼发干:「所以,你们用湖田窑的窑炉结构,和霍州瓷的残器标样,复原出了影青瓷的工艺?」

林思成点头:「对!」

对个什幺啊对?

姚建新打了个摆子,浑身发抖……

会场里更是炸了锅:这不就是借鸡下蛋?

郑铭和蒋承应的脸黑的像锅底:原来,他们离卵白玉复原成功,曾经是那幺的近?

有多近?

只需要按合同办事,而不是卸磨杀驴。自然而然,林思成就会从霍州征集来足够多的实验样本。继而研究,复原……

直到这一刻,有些人才感到真正的后悔……哦不,害怕!

他们已经能够想像到,等开完今天这个会,等汇报给领导,他们会是什幺样的下场?

但时间有限,林思成没办法等他们慢慢消化。

他又点了点话筒:「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先简单讲一下。如果有什幺疑问,咱们下来再探讨!」

没人回应,但声音确实小了好多。

林思成滚动滑鼠,屏幕上出一只润白的茶杯:

「这是工艺复原后,仿烧的永乐甜白釉。它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白瓷的巅峰绝唱,将中国瓷器的纯净美学推至极致,原因就在于:

全光谱散射的显色机理,分子级界面融合而形成的玉质触感,并釉层残留尺寸<0.1μm钙长石雏晶而形成的云雾视觉感……」

「难度在于釉面玻化与结釉的临界点:成功与失败之间只差一度。大于1326℃,坍塌(釉层崩裂)。小于1324℃,生烧(未达到烧结温度,釉面无光)。所以,烧成率极低,在明代,成品率只有百分之三……」

看姚建新像是活过来了一点,又准备举手,林思成笑了笑:「姚主任,可能我说的有点复杂,那我说简单点:

甜白釉是在元代卵白釉工艺的基础上,追求极致的薄而生成的产物。所以,能复原出影青瓷,就能复原出卵白釉,同样也能复原出甜白釉。

因此,不需要了解特定的窑炉结构,更不需要足够的标样来分析胎釉配方,只需要影青瓷的基础上调整参数,不断试错。」

姚建新嗫喏着嘴唇,不知道再该问点什幺?

问一问林思成,故宫和景德镇研究了那幺久,都没有进展,而你只用了两个月?

但话到嘴边,他却问不出来。

因为除了林思成,没有人知道影青瓷、卵白釉、甜白釉之间是继承关系。

而且样品的照片就在屏幕上,国家文物局、故宫的专家就坐在主席台上。给十个胆子,林思成也不敢信口开河。

随着姚建新一声长叹,会场里越来越静,越来越静。

屏幕一闪,又换成另外一只。

更薄,更透,薄如蛋壳,透如玻璃。

「成化蛋壳杯,即鸡缸杯、三秋杯的釉下胎。工艺特点在于瓷器中独一无二的透光显微结构:釉层石英晶体定向排列。」

「难点在于薄,更在于轻,还在于中心度。以及这三种工艺精度直接影响到素胚入炉后,在接近一千四百度的高温下,胎体的应力强度。

说直白点,一千只素杯入炉,烧成的不足一只,剩下的九百九十九只都是碎渣……」

这次没有嗡,更没有轰,像是按了暂停键。

这他妈可是蛋壳杯。

再画上几只鸡,几丛草,这就是鸡缸杯……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