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还都之争
缅甸王国积极备战,很快传到了安南都护府。
同外界预想中的不一样,收到消息的李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欧洲殖民者向缅甸王国提供支持,正是他想要看到的。
从踏入海洋开始,就注定了东西文明之间,必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
可这一仗什幺时候打,在什幺地方打,采用什幺方式打,都是有讲究的。
江南士绅遭到各方联手打击,连带着他们控制的产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这些产业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
福建、两广、安南都护府,都是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
尤其是后两者,因为蒸汽机的诞生,加速了纺织业、采矿冶金、造船业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最直观影响就是进出口贸易额,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除了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三件套外,船舶、布匹、铁器制品出口也在迅猛增加。
除了本土市场外,最大的买家就是欧洲殖民者。
没有别的原因,单纯是安南都护府的商品,更有性价比。
就连都护府淘汰下来的老式火器,也被这些殖民地商人倒卖到了世界各地。
现在缅甸王国花费重金,从欧洲人手中采购的天价军火,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都护府淘汰下来的。
从搜集到的数据来看,今年安南都护府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有望突破两千万两白银,占据了都护府对外贸易总额的七成。
如果加上两广地区的话,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
按照百分之二十五的平均关税计算,光这些贸易就贡献了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实际征收比例,通常还会更高一些。
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安南都护府和两广一直处于入超状态,预估年度贸易顺差高达八百万两。
放大到整个大虞帝国,贸易顺差还会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欧洲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财富,有近四分之一通过贸易方式,流入到了大虞境内。
大量的金银流入,为银票发行奠定了基础。
足够的金银储备,保障了银票的币值稳定。
发展到现在,从南洋到中南半岛上的大宗商品贸易,基本上都是采用银票结算。
大虞境内因为被宝钞坑怕了,商人士绅们相对保守一些。
不过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大家也开始使用安南都护府发行的银票。
只不过这些商人不敢长期持有,每次交易完成之后,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兑换成现银。
对这些人的谨慎,李牧没有干涉。
大家愿意使用银票结算,在推广纸币的路子上,就迈出了一大步。
体会到了银票结算的便捷,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使用的次数多了,慢慢也就习惯啦。
搞定了大宗商品结算,在商业体系中建立了银票的信誉,后续就可以发行小额面值,逐步取代铜钱的地位。
商人肯收银票,朝廷征税能收银票,下面的百姓自然会慢慢适应。
持续十几二十年后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习惯了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银票,纸币发行也就成功了。
至于老派的土财主,喜欢囤积白银,那就让他们屯着好了。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降临,白银的产量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收不完根本收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