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和边军的诉求,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才扯上「还都京师」的政治虎皮。
想要他们放弃这个政治口号,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
因为围剿辽东叛军的缘故,边军中就诞生了好几位提督,安置到地方上就是执掌一省军务的大员。
在皇权持续衰落的当下,压制武将做大,也是内阁的核心工作。
边军将领想要到地方上任职,朝廷肯定不能答应。
连京营想要到南京保护皇帝,他们都没有答应,何况是边军将领到地方任职。
何况没有这些人在前面顶着,北虏的威胁,谁去抵挡啊!
满足不了人家的利益诉求,还都京师的政治口号,军方就会继续喊下去。
尽管还都京师,存在严重的隐患,但天下读书人还真吃这一套。
尤其是北方的士绅官员,更是上蹿下跳,催促着朝廷赶紧回京。
「首辅大人,升迁一两位地方巡抚进京,再把其他巡抚、布政使进行对调。
从偏远山区省份,调入富庶之地,也算是一次升迁。
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他们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会太过抗拒。
换了地方之后,光掌控地方局势,都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只有他们都忙了起来,才没功夫给我们添堵。
至于京营和边军的诉求,那就先拖着。
他们不是叫嚣着还都京师嘛,那就让他们去驻守京师,主持顺天府的重建工作。
只要他们能依托地形,在北方打造一条新的防线,确保京师不受敌军威胁,我们就还都京师!」
贺正则率先提议道。
采取官员对调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吏部常用的手段。
每次地方上出现抱团的迹象,吏部就会及时出手,把相关人员外调。
再牛逼的督抚,离开了长期经营的老巢,影响力都会大幅度削弱,从而丧失和朝廷扳手腕的能力。
这些地方官员闹腾,也只是因为在之前的政治洗牌中,自己没有分到一块蛋糕心态不平衡。
本质上他们还是忠于大虞朝的,属于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没有到必须你死我活的地步。
出手敲打一下就够了,犯不着一棍子把人打死。
「贺大人的建议不错,本官完全赞成。
不过除了这些措施外,京营和边军的将领,也该让他们挪挪位置。
无需大规模调动,只需在他们内部,进行人事微调。
按照朝廷的法度,将领本身就该轮换任职。
只要严格按规矩来,想来他们也说不出什幺。」
史清尘顺势补充道。
相较于贺正则在军事上的保守,他提出的建议,明显要更进一步。
将领轮换制度,最初是太祖皇帝为了限制武将做大,采取的防备措施。
开国初年遍地都是骄兵悍将,执行起来自然没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虞帝国慢慢走向衰落,情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将领轮换制度固然限制了武将做大,同样也出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尴尬画面。
尤其是边军,时常遭受外敌威胁。
新上任的将领搞不清楚状况,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连续捅出几次篓子后,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制度。
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先是特许搁置了边关武将轮换,接着又蔓延到了其他地区。
到了最近十几年,武将轮换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制度终归是制度,不会因为没有执行,就消失不见。
到了需要的时候,还是可以捡起来继续用。
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为了减少对部队战斗力的冲击,轮换仅限于内部小幅度微调。
即便是如此,一旦主要将领发生对调,短时间内对部队的掌控力还是会下降。
……
鞑靼王庭。
「有施靖风的消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