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家百姓心中,最好的时代始终是孝文、孝景之际,尽管那时北部边境偶尔会遭到匈奴、鲜卑骚扰,但那属于「自古以来」的局部冲突,除此以外,国朝内部总体上人和政通,民富国安。
除非遇到天灾人祸,一个平民黔首至少可以安稳地度过余生,黄老道治之下,不必担心太多预期之外的政令、赋税。
特别是孝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朝廷与地方的矛盾也缓和下来,那数十年是春秋战国之世以来数百年里难得一见的平和康宁时期。
国势冉冉上升,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就遇到了当今陛下。
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大汉兵威越来越盛,但百姓生活越来越苦。
现在,新主当国执政,国势恢复了上升趋势,百姓又有了安居、乐业,似乎没有比这时更适合封禅的契机了。
上君可以借封禅来向天下人宣示天命,改弦更张,而他们,可以借参与封禅实现仕途进步。
张汤知道自己注定无缘大汉丞相之位,但公孙弘能开辟「丞相褒侯」先河,他,又能否开辟「御史大夫褒侯」先河呢?
刘据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神情平静,望向公孙弘问道:「老相国,你以为呢?」
公孙弘沉默,良久道:「上君之功,已经不必虚礼昭彰,封禅大典,一劳民伤财,二诸儒易生歹念,三仪礼漫长繁琐,臣以为不必。」
封禅本身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封」指在山巅封土祭天神,「禅」指在山脚筑坛祭地神,山上山下两祭。
实际上并非如此,泰山在齐鲁大地,长安在关中平原,两地相隔数千里,远行祭拜,过程等同天子出巡,既然是昭彰武功,必然要携中外两朝文臣、武将,甚至召集南征北战中军队随行,来回折腾,不亚于上君进行了一次御驾亲征,靡费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