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样吧,我决定,在军中增设『掌令』一职。」

掌令?众人皆是一脸疑惑:

江瀚解释道:

「这掌令,将作为基层军官,下放到每个什里。」

「我的想法是,每十名士卒之中,除了什长外,再设置一名掌令。」

「而且每一队设队掌令,每一哨设哨掌令,每一司也要设司掌令,层层负责。」

「掌令平时负责体察士兵劳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队内的风气,宣讲我军的纪律和理念。」

「战时,则负责充当督军,监察战场,督促作战,严惩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之辈!」

其实,在大明军制中就有掌令一职。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军改,为重整军队,便设立了掌令官,负责申明号令,严肃军纪。

此外,于谦还推动边防督抚牵头,返聘那些闲住的退休武将和未授实职的武举人、将他们和各级武官、武生等,组成了「武会」。

一方面是为了训练武官,弥补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巨大军官缺口;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极培养,明军各小部队作战时的主观能动性。

只可惜,想法虽好,但还是架不住欠饷。

如今江瀚增设此职,是想效仿后世军队中的文化工作者的角色。

他希望能通过这些深入基层、经过专门培训的掌令,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军中的规章制度,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个最基层的士卒。

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军心,提升部队的组织度和纪律性,减少麾下将士叛变投降的机率。

定下此事后,江瀚转头看向赵胜,吩咐道:

「赵书办,你回去统计一下。」

「将全军上下,觉悟高的、识字的统统给我集中起来。」

「我打算趁着这段时间,将他们培训成掌令官,下放到军中各司去。」

赵胜精神一振,连忙躬身应道:

「明白了,大帅!」

但他话锋一转,接着问道:

「那大帅,既然咱们决定了要去陕西,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关中进入巴蜀,在四川开辟一片根据地?」

江瀚点点头:

「我确有此意,四川天府之国,确实是建立基业的好地方。」

「但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四川自从播州之役,再到后来的奢安之乱,前前后后打了快二十多年的仗。」

「说不定川军中,就有不少能征善战的队伍。」

「所以,咱们还是先未雨绸缪。」

「你们回去之后,通知麾下的将士,如果遇到四川本地人,尤其是熟悉川中地理、民情的,要尽量留在军中,好生优待。」

「这群人,说不定日后可以充当咱们入川的向导。」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