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自从明末以来,在辽东、蓟州、宣府等地,一直流传著各种传言。

这帮边镇的文官武將们一直宣称,是努尔哈赤和李永芳等人会操纵人心,导致內奸献城。

而在努尔哈赤崛起的初期,这多半是败军之將为了推卸责任而编造的藉口。

那时后金不过一边陲势力,稍微有些脑子的人都不会轻易投靠后金。

但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多场惨败后,明朝东部边镇的许多官兵、乃至百姓,都逐渐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明军野战是真的打不过清军。

而那个关外的“韃子皇帝”皇太极,似乎真的有可能问鼎中原。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心思活泛的人便开始悄然增多。

当阿济格大军抵达天寿山区域后,询问抓来的当地百姓,得知这里竟然还有一处未完工的皇陵,当即大喜过望。

这个皇陵就是天启皇帝的德陵。

阿巴泰立刻提议,他说当年己巳之变时,我与萨哈廉曾祭祀的金朝皇陵,就是这个天启皇帝下令毁坏的。

金朝在名义上,毕竟也算是后金的野祖宗,何不出一口恶气?

阿济格从善如流,当即率军直奔德陵,將地面享殿、碑亭、明楼等所有建筑尽数焚烧捣毁。

但由於缺乏专业的盗墓知识,一行人找不到地宫墓门入口,只得作罢。

在陵区,阿济格还俘虏了数百名守陵的士兵,结果仔细一看,竟然全是蒙古人!

阿济格都蒙了,你们一帮蒙古人,怎么给明朝皇帝看守起了陵寢?

难不成是为了报答木匠皇帝给你们发的那点岁赏?

经过仔细询问后,他才得知,这帮蒙古人原来是漠南的蒙古难民。

因为部落遭了白灾活不下去,这才冒著被割人头的风险,投奔明朝。

一个叫王肇坤的巡边御史和一个巡边太监收留了这帮蒙古难民,给他们一口饭吃,並將他们编入名册,用来顶替那些给勛贵们干活的京营苦工,负责守陵。

阿济格一听,眼珠一转,於是计上心来。

他对著这群蒙古难民说道:

“也罢,这坟我们也刨不了。”

“你等要是想吃我大清朝的皇粮,就替本王冒个险,跑回昌平城去,想办法打开城门。”

“只要城门一开,我就收编你们,给你们一口饭吃!”

这群走投无路的蒙古难民与阿济格一拍即合,当即答应下来。

於是,这群特殊的內应慌慌张张地就逃往了昌平。

此时,镇守昌平的是太监王希忠和总兵巢丕昌。

面对这群从天寿山逃来的蒙古夷丁,王、巢二人非但没有怀疑,反而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二话不说就將他们全部收入城中。

能干出这事儿,倒不是因为两人愚蠢。

实在是形势所迫,他俩真的没办法了,急需人手来协助守城。

这两人以及驻守昌平的官员们吃空餉实在太狠了,导致麾下根本无人可用。

本来吧,根据朝廷档案记载,昌平应该驻扎有守军三千,天寿山另有蒙古夷丁两千守陵。

但实际上,由於各级上下剋扣,昌平城內真正的守军只有可怜的三百人!

而城內的大小文武官员,却多达五十余人!

巢丕昌虽然名义上是一镇总兵,但他麾下能用的战马却只有一百五十余匹。

如此离谱的官兵比例和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王希忠和巢丕昌根本想不出来该怎么守城。

任何一点外来力量都被他们视为增援。

当这群蒙古人来投时,城中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这帮人是內奸。

他们压根就不敢往那方面想,甚至下意识地拒绝质问。

而昌平的情况,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兵部侍郎张元佐,太监魏国征两人的行动不一。

魏国征作为一个太监,对於昌平的內幕可能不是很清楚,所以才表现得勇於任事,按时出发。

张元佐身为一个文官,而且还是兵部的高官,他能对昌平的情况不清楚吗?

恰恰相反,张元佐心知肚明,只要去了昌平就是个死。

所以他才会磨磨蹭蹭的在京城里拖延了三天,只要等城破了,他自然也就不用去昌平送死了。

就这样,阿济格一个猛將,率领两万精锐浩浩荡荡杀来,结果一仗都没打,昌平就这么不攻自破了。

他全程围观了一场闹剧。

清军围城使得城內极度恐慌,几百蒙古內应突然发难倒戈,城內的守军一鬨而散。

至於城內的五十多个明廷官员,则被这群蒙古难民给宰了个一乾二净。

阿济格见状,不禁连连感嘆,要是辽东的明军也这么对付就好了。

总兵巢丕昌见大势已去,试图带著亲兵突围逃命,结果刚出城就被阿济格逮了个正著,当场生擒活捉。

巢丕昌嚇得魂飞魄散,连声高喊“我愿降!愿降!”。

而阿济格只是轻蔑地扫了他一眼,便扭头对著手下吩咐道:

“过几天往边墙送俘虏的时候,告诉陛下,这人虽然是个总兵,但实则是个草包。”

“陛下最喜欢对降將搞什么解衣推食的把戏了。”

“让陛下千万別自降身份,这种草包实在不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