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国学,难度增加后就会加入《论语》《孟子》等经典的选读,以及一些优秀的唐诗宋词鑑赏。
写作不止於文章,新增吏事课,培养基层行政基本功。
学子们將要学习,如何书写正式的奏报、公文、告示,要求文辞简练,逻辑清晰,直达要害。
算学也要进一步深化,引入《几何原本》的基础內容,並结合《九章算术》中的部分內容,要求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新增经义课解读政策、新增实技课,学习《农政全书》、《远西奇器图说》。
新增地理,记住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大致山川、险关、重镇,尤其要详细研究四川、陕西、湖广地理。
同时还有《坤舆万国全图》,让学子了解五大洲、四大洋的概念,知道泰西各国的大致位置。
这个阶段的学习,大概在四年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学子们就可以开始著手考试,准备入仕了。
如果有想法的,还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研究型的人才。
这个阶段的各个学科,基本都是最难的內容。
像是国学,基本就是围绕一些“治国难题”解读经义,学习更深度、详实的歷史著作,並进行案例分析。
学子们需要撰写策论,书院还会並组织学员进行定时“策论交流”,就同一重大议题分组辩论。
江瀚或者一些官员会偶尔到场点评,从中筛选“有想法、敢直言”的优秀学员。
题目全部来自现实困境,如治理水患、推广新粮种、平定土司叛乱等,要求学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数据支撑、有具体步骤、有逻辑层次的解决方案。
甚至江瀚还开设了泰西语言,准备让学子们学习拉丁文或葡萄牙文。
目的除了交流,还可以第一手阅读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学术著作和图纸,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损耗从这个学府里考出来的学子,最优者可以直接进入关键衙门;普通的派往各地担任基层官吏或军官;
合格者则留校担任教习。
江瀚一行人走到城西,工部员外郎丁钧早候在书院门口了。
这地方原先是成都县治所在,经过改建之后,白墙青瓦,气象一新。
书院门前,还悬掛著江瀚亲笔题写的“天府书院”牌匾。
丁钧恭敬地引著江瀚、王承弼一行人入內参观,並详细讲解。
占地两百多亩的学院,被清晰地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操练区、行政后勤区四大功能板块。
其间以廊墙、甬道、林木分隔又相连,並然有序,动静分明:
核心的教学区有蒙学斋作为小教室,还有数座大型厅堂,用於合班上大课堂。
格物馆摆著坤舆万国图、地球仪、以及一些简易的机械模型。
藏书楼高大宽,江瀚把原蜀王府內的各类经史子集、以及千方百计搜集来的算学、农学,乃至西洋书籍都捐存在了这里,供师生阅览。
生活区有生员舍供学子居住,里面基本都是通铺。
饭堂有两个,定时供应三餐。
其他的医馆、盥洗所、公共茅房等基础生活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操练区是个大校场,用於每日队列、体能、以及一些武艺训练。
行政后勤区则由总办处、仓储、护卫营房组成。
书院的组织架构也颇为完善:
山长由江瀚亲任,副山长由王承弼担任其下配有各类专职教习、舍监、管事等,总共有三百多人。
每日作息制度严格,从卵时正起床操练,到戌时正晚课结束。
其间文化学习、军事训练、休憩用餐安排得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文武並举”的办学理念。
丁钧领著江瀚等人,一一走过这些区域,详细介绍各处的功用与修建考量。
江瀚仔细查看,不时询问细节,对工程的进度和最终呈现的效果总体上颇为满意。
王承弼跟在身旁,则已在心中默默盘算著如何儘快选出合格的教习,將庞大复杂的课程落到实处。
正当参观接近尾声,一行人於藏书楼前驻足时,外头一个传令兵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传令兵从怀中掏出一封標著红签的书信,亲手递给了江瀚。
而这封书信,正是汉中邓阳传来的密报。
当看到这封密信时,江瀚才恍然惊觉。
原来都到这个时间点了,高迎祥到底还是进了汉中。
这高闯王,倒是挺有脾性,进了汉中也不派人来跟自已打个招呼,看来是打定主意要领兵北上了。
但江瀚心里很清楚,高迎祥如果选择走子午道,那就等著被孙传庭生擒吧,
估计此时孙传庭已经在关中的各个道口布满了探哨,仔细监视高迎祥的动態。
只要高迎祥从石泉一动身,孙传庭就会立刻在黑水裕设下埋伏,围剿高迎祥。
那么,现在问题摆在了江瀚面前:
到底要不要拉高迎祥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