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段时间,他正拉著学部主事王承弼等一干人,改建书院、规划课程、筹备抢才大典,忙得是脚不沾地。

头一件要紧事,就是安置英烈祠里那些改了姓的孤儿。

当初江瀚可是在眾人面前许下承诺,要让这帮孩子读书识字,將来有个出身。

江瀚对这帮孩子可是寄予了厚望,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也是他牢牢握在手里的根基。

要知道,在大明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读出来的士子多是些只知道四书五经,不识庶务的空谈之辈。

而那帮投降的原明廷官员,虽然暂时低头了,但却未必能和江瀚一条心。

所以江瀚才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明事理的新式人才。

而这些孤儿,也是江瀚日后打破千年儒家垄断、建立新秩序的根本。

为此,他大手一挥,直接把成都城西边、洗墨池周围那片官署衙门全给腾空了。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工部的匠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对其进行改建。

工部硬是在城西清出了一块两百多亩的地盘,建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大型书院。

竣工当天,江瀚就亲自带著王承弼等学部的一眾官员,前去城西验收工程。

王承弼如今掌管的学部可是个肥差,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他的学部主事的位子。

关键不在於油水和权柄,而是在於今后的发展。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汉王对这座新修建的书院可不是一般的上心,连山长的头衔都给自己掛上了。

当然了,具体管事的肯定不是江瀚。

其中教学,管理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承弼这个副山长的头上。

要知道,这批孤儿可是有数千人之多。

即便只有一半能成才出仕,將来也是一股不小的政治资源。

王承弼也知道这是个肥差,为了不辜负江瀚的信任,他最近几个月可都没睡过什么安稳觉。

每天一睁眼就要跑到汉王府,和江瀚等人制定书院的各种规章条例、编纂筛选教材,累得是晕头转向。

经过筛选后,首批入学的孤儿共有一千二百人,男女比例在八比二左右。

这帮孤儿年纪差不多在七八岁左右,他们需要先进行为期两年的开蒙。

这开蒙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识字,而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旨在完成文化扫盲与德行奠基,掌握最基础的实用技能,锻造强健体魄与集体意识。

这个阶段的学习比较简单,主要是三个学科。

首先是国学正蒙。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核心教材,再配上江瀚从后世带来的拼音,完成基础识字扫盲。

教材优先选“字浅、义明、贴近生活”的內容,避免生僻字与晦涩註疏。

此外,还有多位四川儒生共同编纂的《新编蜀中蒙书》,內容大多是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故事。

比方说蜀地最出名的诸葛丞相、射洪陈子昂、眉山苏軾、仁寿虞允文等人。

江瀚希望通过这些出自四川的歷史名人,来培养这帮孩子的德行。

最后则是一些基础的写作练习:

从对对联开始,再到学习书信、记流水帐,强调语言的准確与朴实。

然后是算学初阶。

江瀚引入了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加减乘除符號。

这门课程要求熟练掌握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记帐、核算,这是未来无论从政、从军、从商都必备的技能。

第三门课程,是基础的军事操练。

学院中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进行列队训练,锻炼体能,教育纪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格物启蒙。

这不是一门正式学科,而是更偏向於引导。

江瀚会抽出时间,亲自带领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

为什么沉重的舟船能浮於水?为什么槓桿可以省力?为什么会有四季和昼夜?

不急於给出答案,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提问的习惯,为下一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埋下种子。

两年开蒙期满后,通过考试的孩子则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江瀚称之为广识期。

这一阶段的目標是拓宽视野,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科学思维,並开始逐步接触高级技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