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完成了论功行赏和内部整肃后,皇太极认为,攻取朝鲜的时机已经成熟。

十一月下旬,他正式下达了征讨朝鲜的诏令。

至于出兵的理由嘛,都是现成的。

当初在称帝大典上,那两个朝鲜使者梗着脖子拒绝跪拜的场景,皇太极可一直记在心里,此刻正好拿来大做文章。

于是,他以朝鲜“傲慢无礼、拒不朝贺”为由,悍然对朝鲜宣战。

十二月初一,奉命出兵的外藩蒙古军队陆续抵达盛京。

皇太极判断东征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安排济尔哈朗留守盛京,阿济格驻守牛庄,阿巴泰驻守海城,各率小股部队防御明军。

而他自己,则亲自统领满清八旗主力、外藩蒙古军队、以及三顺王的火器部队,几乎是倾国之兵,杀向了朝鲜。

大军主力前进的同时,皇太极又派了一支三百人的精锐小队,化妆成商人模样,从沙河浦出发,利用鸭绿江封冻的时机,悄悄潜入了朝鲜境内。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本就低下,如今还有内应,更是不堪一击。

在清军的里应外合之下,朝鲜军队毫无抵抗之力,致使清军前锋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如入无人之境。

从盛京出发,满洲铁骑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打到了汉城脚下。

朝鲜国外李倧闻讯,大惊失色,决定立刻弃城逃亡避祸。

一时间,汉城内人心惶惶,乱成一团。

史载:“上下惶惶,罔之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清军在火炮的加持下异常凶猛,李倧带着世子等人,刚逃到汉城南大门,就接到了前线传来的急报。

说是清军前锋已经抵达了汉城西郊的弘济院,汉城西郊的朝鲜部队已被全歼。

无奈之下,李倧只能派遣朝中官员前往清军大营,假装议和,企图拖延时间。

而自己则向南逃窜,一路跑到了汉城以南、四十里开外的南汉山城。

他打算依托这座山城防守,然后利用清兵不习水战的弱点,逃亡江华岛避难。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天清晨,当李倧一行人马准备出城赶往江华岛时,突然风雪大作,以致于车驾寸步难行。

李倧无奈,只得退回南汉山城中固守。

就这么一耽搁的功夫,清军随即赶到,将南汉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清军提出要李倧先将世子送到清营为质,才考虑议和。

在巨大压力下,李倧本想答应,但却遭到了城内官员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议和遂宣告破裂。

走投无路的李倧,只能一边向全国下发勤王令,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十二月十八日,李倧在南汉山城的行宫南门颁布诏书。

他宣誓“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意已决,唯有战尔”,并决定依据险要山城与清军血战到底。

此时,城内共有朝鲜官兵一万三千余人,文武官员二百多人,宗室成员二百多人,以及奴仆三百多人。

看似人数不少,但问题是城中的存粮却只有区区一万六千多担,酱二百瓮。

这点储备,仅仅够一万多士兵勉强支撑一个月。

本来吧,原先负责营建南汉山城的大臣李曙,曾未雨绸缪在城中储存了大量军粮。

但李曙因病离任后,接手的广州牧使韩明旭却认为,将粮食运往险峻的山城过于耗费民力。

他竟自作主张,将大部分军粮储存在了汉江边上的甲士仓里。

结果,在清军到来后,这些粮食轻易就落入了敌手。

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朝鲜军队只能寻求速战速决。

在李倧的号召下,城中挑选出了一只精锐部队,出城与清军决战。

可清军却很鸡贼,见到朝鲜军队出城挑战,他们反倒坚守营寨,避而不战。

朝鲜军队在清军营外叫骂挑战了一整天,远处的清军却岿然不动,到了黄昏时分,朝鲜军队早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

体察使金鎏见势不妙,急忙下令收兵。

可就在此时,清军营寨突然洞开,蓄势已久的精骑呼啸而至,径直杀入了朝鲜阵中。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