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20章 书院课业

在教习昌宇的指引下,江瀚很快便来到了丙字三号斋的教室外。

随着他推门迈进教室,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七十三名童生齐刷刷地站起身来,声音清脆而整齐:

“山长好!”

见此情形,江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点了点头,伸手向下按了按:

“好,好,好,都坐。”

“坐下说话。”

孩子们这才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聚焦在讲台之上。

第一堂课是国学启蒙,身旁侍立的昌宇也适时将一本《三字经》递到了江瀚手中。

作为启蒙读物,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将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授课,重在拆解其中义理。

今天要讲的部分,正好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江瀚拿起册子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子,都是提前备好的教案。

这教案自然是昌宇早就准备好的,毕竟讲学归讲学,动动嘴就行了,哪能让日理万机的王上亲自动手准备。

江瀚略一沉吟,但他却并没有照本宣科。

在座的可都是孤儿,在他们面前讲孝顺父母,属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讲讲‘孝’字。”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双亲早亡的孤儿,对于孝,可能没什么概念。”

“其实,孝之一字,不仅仅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

“咱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恩义二字。”

“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含义。”

“你们坐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师长教导,有同窗相伴,这便是养恩。”

“同样,书院里的每一位教习,照顾你们起居的每一位管事,辛勤耕作供养米粮的农夫,工坊里打造桌椅的工匠……”

“他们各司其职,才有了你们今天的温饱和学业。”

“所以,书中所说的孝于亲,其核心并不只在于生身父母;其核心在于感恩与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回报呢?”

江瀚自问自答道:

“对于你们已经战死的父辈,最好的回报,就是不负他们的牺牲。”

“他们用战斗开辟了此间乐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用学问和本事,继承遗志,守住这片美好.”

江瀚这番话,将孝字的内涵,从狭义的孝顺父母,巧妙地扩展到了知恩图报的层面。

同时,他也在这帮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有恩要报,那么有仇呢?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人为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当然了,这并非坏事,孝顺父母乃是汉家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推广和赞扬的。

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核心。

强调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和家族的稳定,进而巩固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

但问题是,有心之人,同样会利用孝字延伸,提出“忠孝一体”的观念。

这种观念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倡导,并将对家庭的孝顺引申为对君主的忠诚,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这种观念,牢牢锁住了千百年来的百姓,很多人甚至将愚孝、愚忠,当成了一种美德,并传颂至今。

顺着这个思路,江瀚话锋一转,又开始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他这次选择的,是一些颇为极端的反面例子。

江瀚顿了顿,扫过在场的孩子们,缓缓开口道:

“说起孝道,古书里记载了很多故事,比如《二十四孝》。”

“其中有些故事颇为愚昧,大家听了,也要好好想一想,其中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都该学。”

“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卧冰求鲤。”

“说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生母早逝,继母朱氏虐待他。”

“但王祥颇为孝顺,寒冬时分继母想吃鲤鱼,王祥就卧在结冰的河面,想用体温融化冰面,捞出鲤鱼供继母食用。”

“你们觉得,这故事怎么样?”

孩子们听完面面相觑,有些茫然。

沉默片刻后,其中有些大胆者的,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冬天冰那么厚,人躺上去,只怕鱼没求到,自己先冻僵了。”

江瀚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违背自然常识,狗屁不通,堪称愚昧无知!”

紧接着,他继续引导着问道,

“此外,故事里还说,王祥生母早逝,继母经常虐待他。”

“假设你们是王祥,继母对你不好,不给你饭吃,不给你衣穿,你们会怎么做?”

听了这话,孩子们纷纷举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