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24章 着手经济改革

“发行纸币?”

“汉王宝钞?”

听了这个大胆的提议,江瀚立马摇头,断然拒绝道:

“不行,这步子迈得太大了!”

他扫过赵胜和李兴怀,郑重其事地告诫道:

“老朱家发行的大明宝钞,是怎么从信誉卓著变得形同废纸的,你们难道不清楚?”

“当初号称通行天下,与铜钱兼行的宝钞,没过几年就开始贬值,以至于到了正统以后,宝钞就被全面废弃了。”

“此事殷鉴不远,百姓如今对纸币的态度,恐怕是唯恐避之不及。”

对于发行纸币一事,江瀚的态度异常谨慎。

大明宝钞始于洪武八年,为了弥补战乱创伤、缓解财政压力,由太祖皇帝下令印制发行。

初期,凭借明朝初立的国家信用和强制命令,宝钞流通甚广,确实解决了不少难题。

可到后来,尝到了甜头的大明君臣开始不断地滥发宝钞,并造成了大规模的贬值,直至最后宝钞彻底被废弃。

大明朝对于发行宝钞,有着三点制度上的重大缺陷。

首先就是只发不收,没有回笼机制。

明廷几乎从不使用宝钞进行财政支出以外的回收,也不接受用宝钞缴纳税赋,导致宝钞只出不进,市场泛滥。

其二就是毫无准备金,无限超发。

一旦财政吃紧,朝廷便开动印钞机,将宝钞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发行量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其三则是易于仿制,伪钞横行。

虽然大明宝钞使用了不少防伪技术,但还是架不住有心人能买到废弃母版,从而印制伪钞。

伪钞的大量出现,又进一步冲击了本已摇摇欲坠的货币信用。

到了明中后期,宝钞已近乎废纸,民间交易只能回归银、钱本位。

江瀚看着在场的两人,总结道:

“发行纸币,绝非一拍脑门就能干成的事。”

“它背后需要一套极其复杂的金融体系支撑,并非我们现在所能具备的。”

他掰着手指,一条条分析道,

“首先,纸币要有严格的发行准备。”

“咱们发出去的每一张纸,背后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撑着,或是充足的金银储备,或是等值的实物担保。”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相信,纸片能换到真东西。”

“其次,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总量控制。”

“发行多少纸币,必须与市面上流通的货物总量大致匹配。”

“市场上货物就那么多,纸票子印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

江瀚加重了语气,强调道,

“最关键的是,必须建立畅通的回收渠道!”

“发出去的纸币,必须想有办法收回来。”

“要么,规定百姓可以用纸币来纳税、缴赋,让纸币通过税收体系自然回流国库;”

“要么,由官府出面承诺,纸币随时可以按面值兑换成相应的金银、货物,而且是见票即兑。”

“只有这样,有出有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维持币值稳定,建立信用。”

“而这些条件,咱们现在都不具备。”

“哪能像老朱家一样,管杀不管埋,只管把纸钞发出去用,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咱们如今根基尚浅,信誉积累不易,决不能重蹈覆辙。”

“你们……对这等经济事务了解不深,现在也绝非发行纸币的时机。”

“还是先脚踏实地,把金属货币搞好再说。”

听完江瀚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赵胜和李兴怀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不过说实话,这也怪不得他们。

像赵胜和李兴怀这类,从小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的文人,基本都对经济、金融事务缺乏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观念大多还停留在“重农抑商”的老路上,认为农业是本,工商是末,只要抓好农业生产,国家自然安定。

一些复杂的货币信用、市场流通等概念,对他们来说属于知识盲区。

甚至放眼整个四川,估计也找不到真正通晓经济金融的人才。

或许江浙沿海等商贸发达地区,会有几个这样的人物。

但远水难解近渴,江瀚只能自己亲自上手,一点一点地制定策略,着手经济改革。

他将手里的小册子递还给赵胜,吩咐道:

“行了,货币一事,我心中自然有数。”

“你们两个,还是先把我安排的事情做好。”

“李主事,你农部要全力组织抗旱,挖掘公塘;赵主事,你们户部务必确保粮仓充盈、移民事务有序推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