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李显穆淡淡道:「有些胡搅蛮缠的事情,自然不必在意,但这件事是大明政治制度改变的前兆,总是要划出个高低上下出来。

若是不能战胜压服六部,他们是不会服气的,日后也一定会和内阁在各种场面上争执,那可就不妙了。

说清楚,他们为何这幺反对,再说清楚票拟制度对天下的好处,孤立那些反对的人。」

杨荣第一个反应过来,「明达的意思是,要让世人看到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被触动了利益。」

「这有点不容易啊,况且都是文官,这样相互之间攻讦,岂不是让那些武将看了笑话?」黄淮性子比较中庸,有些不赞同这幺激烈的争斗。

杨士奇微微皱眉不满道:「他们若是要攻讦我们、反对我们,那自然是要反抗,难不成还在这里坐以待毙不成?」

黄淮听到杨士奇这幺不客气的话,顿时一噎。

金幼孜和杨溥见状都没说话。

这内阁之中,以李显穆为首,朝臣之中也以李显穆为首,接下来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附从先帝二十多年,在阁臣中无论是能力、资历以及功劳,都是仅次于李显穆的存在。

当初李显穆在永乐末年,不再担任阁臣职务时,内阁之中便由杨士奇主导。

偏偏这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性格还非常相似,都是那种极其强硬的人,若非杨士奇不能和李显穆相提并论,内阁绝不可能这幺平和。

即便如此,自李显穆重新入阁以来,内阁之中十次争执,有八次都是李显穆和杨士奇二人。

两个强硬的人共事这就是注定的,正如高拱和张居正都有经世致用的才能,但却不可能共处。

李显穆认为杨士奇比自己还要独断专行,尤其是排斥异己,那可过分多了,李显穆起码还看一下对方是否有才能,比如蹇义,虽然二人一向不和,但因为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事,他一直没有去动蹇义。

杨士奇则不同,不管是不是有才能,只要不和他一个派系又挡了路,立刻就是排挤。

金幼孜、黄淮和杨溥三人在内阁中权势最低,自然不太能说话,只有杨荣能开口,「士奇莫急,且再听听明达到底是如此想的。」

「内阁和六部的争端是注定的,我本身是兵部尚书,实际上参与这件事,并无道理。」

李显穆擡出了另外一个身份,让自己的话变得更有说服力,「之所以要向皇帝如此建议,是因为陛下要重用宦官,现在陛下在宫中设立了学堂,让宦官们读书。

陛下又并不是非常勤政的皇帝,这些奏章是必然处理不完的,那到时候谁来承担这项工作?

若不是内阁,那便是宦官了!」

李显穆一言激起千层浪,让内阁五人都呆愣在当场,万万没想到会听到这幺一番话。

但细细想来,竟然很有道理,因为皇帝之所以会给内阁票拟权,就是皇帝怠政,若是每一个皇帝都像太祖皇帝那幺勤政,那自然不需要票拟。

哪怕是像太宗皇帝一样,那有一个秘书处也就够了。

可以说内阁票拟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