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火星地慢含铁量远高於地球,是其地质活动比地球更活跃的又一力证。

火星的自转轴为25.19度,高於地球的23.45度,更远远高於只有2度左右的金星。行星內部炽热的液態金属在行星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剧烈的偏转和晃动。

自转轴越大,晃动也就越剧烈。就像炒勺中的热油,顛勺的角度越大,热油就越激盪。

以上证据表明,火星內核热压高於地球,它向外排放热能的强度更大,次数更多。问题是,这么巨大的热能是怎样通过地慢和地壳排放到火星之外的呢?

地球的排放方式和路径已经找到了,火山喷发只起了很小的一部分作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地壳像是一个被加热过的硬核桃,碎裂成多个板块。

地球地壳內部的热能通过地慢,作用於各个板块,转换为板块之间相互碰撞的巨大动能。

火星上没有发现板块运动的痕跡!

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火星表面有数十亿个直径超过十米的陨石撞击坑,更奇怪的是,这些撞击坑中有很多都是口沿处直上直下、边缘整齐的圆柱形深洞。

这些边缘整齐的洞口说是由陨石撞击造成的,似乎不太合理,高速撞向火星地面的陨石不可能不发生崩溅,而留下整齐的圆形切口之后,一头扎进火星內部。

这些疑似陨石撞击坑的孔洞是怎样形成的呢?vessel给了麦可另一种解释。

火星地慢密度小於地球,在高温下更容易变成流体,强度弱,刚性差,所以它的缝隙更少,无法形成板块。

更好的穿透性使得地核的热流把火星地慢穿成了千疮百孔的样子,而不是一条条裂缝。

火星地慢中一些低密度的区域被打出了大孔,岩石熔化成岩浆,从地表喷出,形成火山,而数十亿个孔洞由於直径小,能量通量低,无法一次性顶穿地壳。

在多次反覆的热交换过程里,几十亿个小孔洞被来自於火星地下的高速粒子流和热蒸汽,像高压水枪切割金属一样,“加工”成边缘平整的圆柱体。

能量喷涌到圆柱体当中,到达液体地壳之下的固体地壳,气体被冷却,对地表不会產生可见的影响。巨大的能量被整个固体地壳包裹住,无法排出。

孔洞中的热流不断向上喷涌,被冷却,再喷涌,再冷却,能量不断聚集之后,遍布在火星最外层薄薄的液体地壳之下,相当於安装了数十亿个气动喷嘴。

在一个临界点上,当这些喷嘴中由热能转化来的动能大於火星表面外壳引力势能的时候,就像火炉上烧开水的铁壶,沸腾的水蒸汽能够把壶盖顶飞一样,火星的地壳也就发生了爆裂。

火星爆裂后,原来的液体地壳(海洋和河流)整体爆裂,被顶入太空之中,形成了小行星带,

火星的固体地壳(海底)裸露出来成为地面,与地慢连通的几十亿个大大小小的孔洞隨处可见,成为火星爆裂假说的重要证据。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