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确实也笑了起来。
他说道:“我方的报价绝无任何侮辱意味,如果各位很介意这个价格,那不妨听我进行解释。”
“依据国际工程咨询公司bechtel对于同类规模合成氨装置采购基准的季度报告——如果你们认为我是在胡说,那我可以提醒你们,接下来的一切在季度报告第七卷第四期的附件j上。”
“总之,结合贵方设备实际性能表现修正系数,并计算入我们项目因设备问题可能导致的延期损失,那么我方认为,此报价存在明显的议价冗余。”
“因此,我方最终还价就是两千七百万德国马克,如果你们愿意出售完整技术包,那么引进价格可以大幅上涨为三千万德国马克!”
这个价格真不是他瞎说的,不过是他自己定下的。
本来巴斯夫方面对该生产线的报价是五千万德国马克,不包括任何零配件保障和技术支持,更别想要完整的技术包。
技术包很重要,意味着巴斯夫方面要为他们培训关于该生产线的所有人才。
意味着一旦掌握了技术包,巴斯夫后面除了配件别想在技术和人工上赚他们一分钱。
那时候网上应该就没有关于德国工程师指着螺丝说换掉就要拿走十万零一千块的笑话了。
现在双方报价差距很大。
根据钱进在前世国内引进该生产线的资料中查询得知,双方最终议定价格接近四千万德国马克。
但是实际上中方为了这条生产线付出的总资金确实得有五千万德国马克。
因为当时有很多问题没有查询出来,后面生产线开始运行了,只能一次次的从巴斯夫这边引进高价的零配件去修修补补。
后来的专家们对该交易进行复盘,认为价格也就三千万马克。
钱进给出两千七百万的价格,是给对方留下点还价余地。
杨大刚和一行领导、专家们听了报价后纷纷点头。
钱主任这是国内大妈赶集式的砍价,管你要多少钱,我先砍掉一半。
他们可太佩服了。
这钱主任是一点不怕谈崩了啊!
尤其是王振邦。
虽然他早就知道这个报价了,可是此时听钱进当面说出来,他还是对这年轻人大为佩服。
他特别看好钱进。
恨不得把钱进招为女婿。
他倒是家里还有待字闺中的女儿,奈何人家小伙子已经有媳妇了而且夫妻感情美满,所以这个念想是没了。
同样听到钱进的话,对面可一点不愉快。
他们表现很激动,格鲁伯恨不得要给他两巴掌让他反思一下自己说的到底是什么话、报的到底是什么价格。
施密特那边也没了日耳曼的绅士风度,他甚至要赌咒发誓证明自家没有这么大的利润。
钱进耐心的听,最后听到施密特的四千万报价后猛地敲了一下桌子,震得咖啡摇晃。
“四千万?!你们的底价?!”
钱进的声音拔高,第一次盖过了对方激动的腔调。
他也站了起来,将一直放在跟前的技术文件扔了过去。
文件掀开,露出上面盖着的红色绝密印章: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敝帚自珍,翻译员同志们,你们将这个成语的典故翻译给他们听听。”
“请告诉他们,让他们正视设备中的问题,并认真对待我们基于实测数据和行业基准模型进行的价值评估表!”
越说他越是激动,翻开自己手里还有的文件,拿在手里抖擞的哗啦作响:
“或者你们再看看这份成本结构分析报告?”
格鲁伯女士拿走了这份报告。
可惜全是中文。
看不懂。
她把翻译员叫来,翻译员给她进行翻译。
然后。
报告标题为《“ammonia 880”生产线全成本分析与核心部件可替代性研究(绝密)》。
从翻译员口中听到了这个标题后她心一紧,赶紧看向最后面。
最后一页落款赫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装备技术经济研究所”!
格鲁伯急忙对施密特说:“你得来看看这份资料,哦,还有工程师,你们都来看看。”
施密特和巴赫一起走了过来。
报告首页,几行被红笔重点圈出的结论显然是重点。
翻译员向他们逐字逐句的进行了翻译。
“研究核心发现:
1.核心转化炉系统: basf核心高温合金炉管(牌号w.nr. 2.4816)国际采购渠道已探明三处合格供应商(含美国special metals及瑞典sandvik),采购成本仅为basf报价的58%-62%;
2.专利反应器内构件(v4旋风分离模块):其核心专利在巴拉特及南美部分国家专利已失效或即将失效,可考虑通过特殊法律程序规避或获取次级授权;
3.工艺控制软件:我方已成功反向推演其核心反应动力学参数自调节逻辑架构(通过数据接口采样实现),理论上具备三个月内独立开发等价替代模块能力(成本仅为basf授权费预估的7%);
4.综合评估:剥离贵方品牌溢价及技术转让捆绑附加条款后,其设备材料硬性价值(不含软件及服务)不超过2200万德国马克。我方报价2700万,已包含合理利润空间及技术特许权价值溢价……”
报告下面,还附有详细的供应商联络名录、专利查询报告副本、以及中国第四机械工业部装备所醒目的红印章。
大概听完了报告中的内容。
三个人面面相觑,都是面带震撼之色。
巴赫下意识说道:“昨天早上我接待了他们之后,就给总裁办公室打去了电话,我认为有内鬼,我认为有商业间谍出卖了我们的技术!”
格鲁伯知道这件事,但她一直不当回事。
因为她对巴斯夫的保密系统非常有信心,不相信有人能从总公司偷走任何机密信息。
可如今看过这份报告后,她的信心动摇了。
中国人难怪昨天一来就能发现那么多细节问题。
霍夫曼等工程师最后做过复盘,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人能够仅仅在内场参观过生产线的情况,然后就发现那么多细节漏洞。
然而事实就是发生了。
中国来的顾客就是做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
那么联系今天这份报告,三个人都认为中方已经得到了关于他们生产线的机密信息。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