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成功,成祖登基,汉王有了成祖的这个许诺,一直和太子朱高炽争斗不休。
最终,汉王被自己的侄儿朱瞻基活活烧死。
所以,在陈铮看来,早点定下国储好处多多,至少能让朱老三和朱老四之间少了许多纷争。
蒋庆之品出了这番话里的味儿,不禁感慨万千。
对于谁为太子最好,他并无偏见。历史上裕王登基,随后是隆庆开关。若非这娃好色,多做十年帝王,万历帝能多学习十年,成长十年,那真没张居正什么事儿。
若是景王登基,这货聪明,且酷似道爷,只要大方向不走偏,也不是坏事儿。
所以他不站队。
但陈铮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号角。
吹响了夺嫡之战的开端。
就不能消停些吗?
蒋庆之有些烦躁。
“伯爷。”
陈集过来,走到他的身侧,俯身低声道:“那伙人正向这边而来。”
“多远?”蒋庆之问。
“五百步。”
“差不多了。”蒋庆之拿出药烟,“动手!”
“是。”陈集眼中闪过厉色,落在陈铮眼里,老头儿觉得这是嗜血。
“怎地,有事儿?”
“来了一群地老鼠。”蒋庆之淡淡的道,他拿出药烟,刚想摸出火媒,身边递来了一个引燃的火媒。
蒋庆之就着火媒点燃药烟,轻轻拍拍景王的手背,说:“还是那句话……”
“父皇一言而决。”
“嗯!”
蒋庆之点头,对陈铮说:“此事,我以为外人最好莫要干涉。”
这话不客气之极,陈铮莞尔,“觉着老夫是杞人忧天?可这不只是陛下家事,也是国事。”
“家事国事,谁分得清?”蒋庆之眯着眼,徐渭在后面,一边观察着陈铮,一边琢磨着老头儿这番话背后蕴藏的味儿。
陈铮出山,代表着道爷的全面复苏。
陈铮背后是谁?
是当年和杨廷和等人争斗的那群人。
君臣争斗多年,最终道爷败,遁入西苑。
那些站在道爷一边的臣子,有的不堪压力选择了蛰伏,或是隐退。
陈铮便是一例。
这些人在此刻出山,可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权力,没了。
当下朝中权力被分为几分。
严党一份,这是最大的一份。严嵩父子把控政事堂,压根就不给外来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