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可以将土豆作为唯一的主食来源(如爱尔兰),而不会像只吃红薯那样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土豆非常易于储存,在地窖中可以存放整个冬天,这使其成为军队和城市人口的理想补给。
在对比土豆红薯的优势劣势后,北极武思索片刻后制定具体的农业战略。
红薯适合在高温高光的区域种植,耐贫瘠,最理想的种植区域是南方山区。
土豆喜欢凉爽的气候,需要更多的水,适合在平原省和山农归农两省的河套地区种植。
红薯适合南方膨胀的人口,适合小农经济。
土豆适合大平原农场,适合北方工业城市的粮食补充。
对未来北方同样爆炸的城市人口来说,经过历史考验的土豆非常适合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平民主食。
南方继续种植水稻,在贫瘠山区种植红薯。
北方继续在大平原地区种植小麦,在贫瘠地区和塞外地区种植土豆,尤其是辽东部和西伯利亚等地区,都是种土豆的好地方。
作为山农国的皇帝,北极武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力减少了试错机会,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北极武一个批注下去,南北几个地区的人就开始收拾土地给土豆红薯用。
等解决土豆红薯的种植区域后,北极武忽然又后知后觉的想起了玉米。
此时冷静思索后,逐渐想到了玉米为何能与土豆红薯相提并论。
三兄弟里一开始的老大是红薯土豆,但是当进入工业中期后,老大就成了玉米。
红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是热量之王,终极救荒作物,人口爆炸稳压器。
土豆则在凉爽地区提供了营养更丰富的选择,对土质要求是三者里最高的,但也低于小麦水稻,是营养均衡的营养之王,是菜也是粮,是军事和民用兼顾的主食。
玉米在条件稍好的旱地提供更多样的产出,适应范围极广,是能量之王,也是饲料和工业深加工的重要角色,是畜牧业和工业的能量。
三者共同填补了稻麦无法覆盖的农业生态位,使土地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
未来发展路径也会出现差异。
红薯的救荒色彩最浓,其地位随着粮食危机的缓解而下降。
土豆一直在向“品质生活”和主食化方向转型,作为蔬菜零食的补充。
玉米的转型最彻底,它跳出了“人吃”的范畴,通过支撑畜牧业和工业,深刻地改变了自身的定位。
淀粉,,味精,酒精,燃料乙醇,医药……
北极武略微思索,很快要求各地世袭领主未来两三年后开始种植玉米,会由朝廷进行收购,不论种植多少都收。
如今种子还不够,等今年在良田沃土里种植两波之后,产出的种子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
了半个小时处理欧洲问题,又了半个小时解决粮食战略,然后一个小时解决烦人的过年问候,然后每天两小时的上班工作就结束了。
当皇帝并不需要日理万机,北极武只是不想一直闲着。
一直闲着的话,就体会不到闲着的乐趣了。
山农国的很多战略就是在北极武不怎么上心的状态下制定。
土豆玉米红薯的战略方针,对农业工业商业和山农国南北政治格局的影响,就这么随意的定下了。
从战略角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北极武对三个农作物有着非常正确的理解。
但是南方不缺粮食啊……
南方北方都不缺粮食,南方北方的人都不想种地务农。
人口爆炸也不是现在爆炸,山里能种红薯也能种茶桑,实在不行还能挖矿采石。
如今武王在天南地北开工,稍微有点力气的都想着去干活打工,而不是在家种地。
官僚也好,平民也好,大家都只顾眼前,没有人愿意为后人吃苦冒险,都是逼着才肯动。
好在北极武有生产队和官僚群体做事情,他也没把一些人当成是自己人过。
反正等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自己就知道怎么选了。
如今只是推广,先提前过渡一下,提供足够的粮种和社会认知环境,距离人口大爆炸还有二三十年,足够慢慢推广下去。
北极武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宏图大略,只是不想给儿子们留下烂摊子。
工业科技的燃料底子都已经打好,文臣武将也基本就绪,世界也大致完成了一统。
工作是工作,兴趣是兴趣,北极武又去忙着设计奇观了,规划一座帝王山的布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