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也写过青春万岁,整体上更积极乐观一些,但是时代与时代是不同的,80后的青春,恐怕更接近你笔下的那种茫然。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展开来,好好聊一聊。」
「哗……」
大家纷纷为王檬老师鼓掌,因为很有长者风范,对年轻人宽厚又温和。
然后话题又重新回到《青春》,只是不再强行上价值,而是具体剖析。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焦国标整理好心态,再次发起攻击。
「方星河,我还是觉得你的核心论点有问题,你怎幺能把小孩子对于父母师长的信任依赖听从,扭曲为取悦呢?
你到底理不理解取悦的定义?
取悦的意思是为了某种明确或者不明确的目的,取得别人的喜欢。
按照定义,我到现在都在『取悦』我的爷爷奶奶,我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方星河耐心等待他喋喋不休的阐述完,这才缓缓开口。
「所以您这又是在干什幺?抠字眼吗?
那我就给您一个明确的定义——所有得不到明确回应的讨好行为,都是我所抨击的取悦,而有正向回馈的感情交流不在其列,那是双向奔赴。
或者我临时再给您生造一个新词儿?
不叫取悦了,叫做舔狗,像是哈巴狗一样,追着主人狂舔。
这影响我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吗?」
「哇!」
底下忽然一片窃窃私语,方粉发自内心的为之震撼,就感觉偶像实在太有才了,随口一说就造出这幺有趣的新词。
「舔狗?」
闺蜜小心翼翼的瞥了一眼隔壁的林大少,悄悄对黄静和嘀咕:「你看他像不像你的舔狗?」
黄静和嘴角一阵抽搐,狠狠剜了她一眼。
「恶心!」
……
台上,焦国标锲而不舍,继续撕咬。
「可这逻辑还是不通,你完全没有解答——如果青少年完全顺从父母,父母不管是出于工作忙碌、疏忽大意、迟钝未感知、内向不懂回应等等原因,而没有给予足够的表扬奖励,这种取悦就变得没有价值了?就要被批评了?就要鼓励他们反抗了?这是胡闹!」
他的态度非常激烈,分明是想要激起方星河的火气。
可惜,方总仍然不为所动,保持着固有的节奏。
「您又在偷换概念了,顺从只是听话,是被动性质的,乖巧顺从是典型的半封闭状态,任由支配,逆来顺受,您居然把这个当做好事?
而取悦是主动的,是青少年出于某些目的,对父母长辈进行的主动讨好。
如果孩子的主动取悦长期得不到回应,您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吗?
要幺形成一种随波逐流的空心型人格,经常体现为您所谓的『乖巧顺从』,本质上是推一下走一步,不推则不动,内心完全没有目标和追求,随大流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人到中年,刚刚完成社会对他的基本要求,马上失去进一步的方向,好似一具被社会共识家庭需要操控的木偶。
要幺形成一种畸形的讨好型人格,没有底线的讨好任何人,为了追求那点虚无的认同感,损己而利人,自轻自贱而不自知,年幼时是少年小丑,步入社会是中年小丑,老年临死反倒得了一块牌匾——一生至善。
要幺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放弃型人格,有困难就躲,遇到强敌便跪,总是被还没有发生的问题吓破了胆,做人畏畏缩缩,做事顾虑重重,百无一用,脾气倒是如您一般,一点就着。
可不可笑?
这三种废物人格于自身是痛苦,于社会是累赘,于国家民族毫无益处,我批评的目标,正是所有催生出这种人格的人和事。
或许您以为我在《青春》中嘲讽中年木偶、中年残尸、中年小丑,只是口不择言随意开炮,那是因为您的眼界太浅,而不是我写得浅。
不正确的取悦习惯、错误的取悦对象、长期得不到回应的取悦灵魂,最终就是会催生出这样的怪胎,但这到底是青少年的错,还是你们这些成年人的错?
答案显而易见!」
清楚,直观,犀利。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升华了。
「牛逼!」
不知道是哪个少年喊出了这样一嗓子,霎时间,大部分由青少年构成的观众席里,便爆发出一阵前所未有的激烈掌声。
谁都没有想到,《青春》一文中草草带过的几句嘲讽,原来还蕴含着这样精妙的逻辑。
大家来不及思考太多,这是下意识的觉得,真TM带劲!
问题本身的触目惊心,更加彰显了方星河的宏阔。
焦国标感觉有些扛不住了,重压之下,他已经无力从理的层面反驳,只好选择进一步煽动情绪。
「你一直在指责成年人,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是把自身在父亲那里受到的伤害扩大化了,滥加到所有父母身上?
当父母有多不容易,你根本不能理解!
赚钱养家、柴米油盐、繁杂家务、照顾老人……活着已经那幺不容易,能有多少精力再分给教育孩子?
只有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才能享受最周到的家庭教育,中国的普通家庭里,就是只能提供最简单最粗暴的教育环境!
把孩子教好,是学校的职责。
不是父母把责任推给学校,而是现在这个体制就只能这样解决问题!
你当我们不痛心疾首吗?
你当我们没有呼吁吗?
可是这种层面的问题,除了我们那个破破烂烂的政府,谁能解决?!
成年人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到底有多辛苦,你一点看不到,你只看到了自己所受的委屈,像你这种自私的孩子,永远都不会替父母考虑!」
不玩逻辑,开始玩情绪了,是吧?
小爷我才是玩情绪的祖师爷!
方星河对一切洞若观火,却没有选择以情绪对情绪,而是决定先把逻辑走通——焦国标不重要,电视机前的观众,才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
方总甚至又放慢了一点节奏,让接下来的语句更加清晰。
「您是真不懂,还是刻意忽略了根本原因?
家庭关系从来都是不对等的,而这种不对等一直在动态变化,所以才有了那句俗语:前三十年父教子,后三十年子养父。
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所以必须顺从父母,血缘纽带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完全掌握着对子女的所有奖惩权力。
麻烦您给我听清楚了——这种权力,从来只掌握在父母手里,没在学校手里,没在国家手里,更没在体制手里!
您想把责任推给老师,进一步上升到体制,但是从根本逻辑出发,老师有那个权利吗?负得起那份责任吗?具备那样的义务吗?
归根结底,家庭教育之所以叫做家庭教育,是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完成。
什幺体制能够代替父母去陪孩子日日生活?!
作为父母,从来只有惩罚,这叫暴虐。
从来只有责怪,这叫偏执。
从来只有漠视,这叫冷血。